八上语文教案优质6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对教案的评审,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智能教案分析系统能自动检测目标缺失,为教学设计提供AI建议,下面是找工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八上语文教案优质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八上语文教案优质6篇

八上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称是什么?(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听后,觉得它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首曲子声音忽高忽低,大时,众乐齐奏,势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时,轻轻弹奏,似微风拂来,荡起点点涟漪,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而飞的悲壮,极具艺术魅力!从美学上讲,这就是音乐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

二、解答课前预习题(见课件)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 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 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 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板书:(见课件)

表现生活:

丰富全面——实——正面描写

集中典型——虚——侧面烘托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课件展示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学们,你从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

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间,这是“虚”,正是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虚”已不再是“虚无”,而升华成了艺术境界,成为艺术的精品。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文中32页的一段文言说得很清楚,让我们来读一读。

师生共同朗读。古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几副。

浏览3副古画。(见课件)

4、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5、建筑、书法也是如此!课件展示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18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6、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板书:(见课件)

诗歌中的虚实

实——写景

虚——抒情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希望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我们的鉴赏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

让我们在杜甫的这首《春望》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吧!

八上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蓬、胀”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会写“瓣、蓬”等11个字,正确读写“荷花、清香”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花瓣儿、花骨朵儿”等儿化词和“莲蓬、衣裳”等轻声词。背诵第2~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4.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荷花不同样子的句子,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教学重点难点

1.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2.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荷花不同样子的句子,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道具和生字词的卡片。

3.准备生字书写的多媒体演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朗读目标。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关于荷花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课件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欣赏荷花:课件出示荷花的图片,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的特点。

(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去赏荷花。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①学生自由读课文。②归类出示词语,学生认读。(课件出示词语)a.指名读“花瓣儿”“花骨朵儿”,强调儿化音,读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b.正音:“莲蓬”“衣裳”这两个词的第二个字都读轻声。③齐读词语。④指名读课文。⑤请用课文中的一个短语来形容作者看到荷花后的感受。(一大幅活的画)

(3)默读课文,理清顺序。①学生默读课文,并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课件出示交流句式)课件出示;先写_______,然后写________,最后写_______。②学生交流反馈。明确:先写作者被一池荷花吸引,然后写荷花的形状和姿态,最后写作者的想象与感受。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交流展示。

(1)学生交流。

(2)根据作者的描述,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指导)

(3)作者描写了哪三种形状的荷花?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①课件出示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②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荷花?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出来?④引导学生从“冒”感受荷花顽强的生命力。a.查字典理解“冒”:“冒”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文中应选哪一种?课件出示:a.向外透;往上升。b.顶着;不顾。c.鲁莽;轻率。b.换词体会作者用“冒”的精妙。思考“冒”是否可以换成其他词语,为什么?⑤引导学生抓住“才、全、花骨朵儿、饱胀”,体会荷花的姿态美。

(4)齐读第2自然段。

(5)语言训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6)迁移运用。①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把荷花写活了。②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作者仔细观察,展开合理想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了荷花不同的姿态。③小练笔:选一种喜欢的植物,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④学生练写。⑤学生交流,分享展示。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1.作者除了描写荷花,还写了什么?(荷叶)作者是怎么样描写荷叶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1)读句子,识记多音字“挨”,并用它的另一种读音组词。

(2)理解“挨挨挤挤”。师:“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的什么特点?(多、密)换成“密密麻麻”好吗?

(3)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你从“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中读出了什么?(荷叶的颜色美、数量多、形状大)

2.荷叶是挨挨挤挤的,那荷花是怎么出来的?(引导学生体会“冒”字的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4.试着背诵第2~3自然段。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瓣、蓬、胀、裂、姿、势”6个字。

(1)观察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注意观察“瓣、蓬”的结构。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讨论。瓣:两边长中间短,3个部分要写得窄长,中间的“瓜”字的长撇和捺分别穿插到两个“辛”字下面。蓬:上下结构,“艹”扁长,走之的捺要写舒展。

2.教师示范重点字的笔顺及笔画。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4.写字展评。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学生交流自己本课的学习收获。

2.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叶圣陶爷爷笔下一池的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那美好的画面。读一读,填一填。(课件出示练习题)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2.按课文内容填空,背诵第2~3自然段。

3.叶圣陶爷爷观赏到了这么美的荷花,他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品读感悟,指导朗读。

(1)这么美的荷花,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呢?画出文中写作者发现这一池荷花的句子。

(2)闻到清香后,作者是怎么做的?从“赶紧、跑”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名读,全班齐读。

2.交流想象,探寻写法。

(1)作者看着这么美丽的一池荷花,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呢?(自己变成了荷花)

(2)交流反馈。引导学生理解“仿佛”。

(3)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作者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一位白衣荷花仙子,在风中翩翩起舞。仿佛看到一池的荷花在风中舞蹈。l仿佛看到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l仿佛看到小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想象中的美好情景。

(5)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美好幸福的感觉。鼓励学生谈感受。

(6)第4自然段最后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省略了作者想象的画面)如果你变成了荷花,还会有哪些小动物过来告诉你些什么呢?(7)讨论交流: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比喻、拟人、想象)(8)交流反馈。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1.齐读第5自然段。

2.思考:“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荷花的美让“我”陶醉)

3.拓展阅读:正因为荷花这么美,所以很多作家对其赞不绝口。

(1)学生交流赞美荷花的文章。

(2)拓展延伸,课件出示朱自清《荷塘月色》片段。

4.比较阅读:朱自清与本文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荷花写活的?(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美好景物)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仿、佛、随、蹈、止”5个字。师:观察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记)

3.教师示范重点字的笔顺及笔画。提醒学生注意:“蹈”右下部分“臼”的笔顺为:撇、竖、横、横折、横、横;“随”双耳旁的竖是垂露竖,“有”要写得窄瘦,为走之让出空间。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5.写字展评。

五、板书设计:

八上语文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在作品当中所倾注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2、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3、领悟作品语言,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

学习重点: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品的内蕴

学习难点:

领悟学习作品独特的语??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研讨、总结

辅助用具:幻灯片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出示幻灯片)。照片上的人物大家认识吗?(鲁迅),此学期我们已学过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相信同学们对鲁迅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哪位学生能帮着大家回顾一下鲁迅呢?

几个学生分别从不同方面对鲁迅作了介绍,我们今天就来再次领略一下鲁迅的博大的胸襟与坚强的斗志。打开课本,翻到第六课。(板书:雪鲁迅)

二、学习文章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词典解决。(出示幻灯片上的生字词)(博识、处子、粘结、粘连、消释、褪尽、凛冽、旋风、旋转、脂粉奁)

下面找一位学生来朗读一下这些字词。

2、把握文章结构

听录音朗读,看看作者共写了几个地方的雪,段落层次应怎样划分。

(板书: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3、理解文章主旨

作者在《雪》这篇文章当中写了江南雪与朔方的雪,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它们进行各自的描绘的呢?又是怎样地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下面我们就具体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运用圈点勾划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每个小组任选一至两题。(出示幻灯片)

(1)诗中所表现的江南雪与朔方雪的美,有怎样不同的特色?

(2)江南雪的“美艳”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朔方雪的形态和气势?

(3)关于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作者是怎样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4)写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与表现作者思想倾向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分析讨论,而后派代表进行发言。

(1)(2)之后:你们能不能把描写江南雪与朔方雪的有关句子朗读一下?

(3)之后:“塑雪罗汉”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谁来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描写雪罗汉的段落呢?

(4)之后:齐读最后两段。

4、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对江南雪与朔方雪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江南的雪是温润的美,但不长久,相比而言,作者称赞的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既欣赏到了优美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飞雪,又从中感受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因此,这篇散文诗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板书: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斗志)

三、品味语言,感悟鲁迅的文章风格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的语言确有他的独到之处,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感受鲁迅语言的魅力。(出示幻灯片)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第四自然段中的“但是”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所有的文字都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过程当中,也应学习鲁迅的这种严谨的文风,注意语言的运用。

四、拓展延伸

以前我们也学过不少关于雪的诗歌,请大家回忆一下,说出几句有关“雪”的诗句。

五、课外练笔

学习了鲁迅的《雪》,我想同学们一定对雪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吧。课余请以“雪”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

雪(鲁迅)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优美怀念、向往衬托朔方的雪独立不羁、壮美赞美、追求(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斗志)

八上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方法。

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文章,供学生阅读。

八上语文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0—61页。

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虽然本校为农村学校,但教学设备已跨入先进行列,因而教具采用实物投影仪。学生全部来自农村,所获资料是让学生大量阅读、观察、体验、感悟。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对农村孩子来说,接受起来不是很困难。

教学目标:

1.会认读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学习多音字“更”。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物做成做好。

3.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猜成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有关成语的谜语,看哪个聪明的娃娃最先猜出来?

出示课件:

(1)把禾苗拔高一节,帮助它生长。

(2)羊死了再修羊圈。

(3)守着树桩等兔子。

(4)捂着耳朵偷铃铛,自己骗自己。

(5)15只水桶打水。

(学生纷纷举手抢答,调动学生积极性)

师:同学们猜得非常正确,你们还知道什么成语?生1: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生2:天长日久、九霄云外。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新成语,你们想不想知道?(想)板书课题:《惊弓之鸟》。

二.读课题质疑,确定探究目标

1.学生齐读课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课题主动质疑,师问:“看到课题之后,你想了解什么?”

生甲:惊弓之鸟中的鸟是什么鸟?他为什么受惊?

生乙:是谁拉的弓使这只鸟受惊?

生丙:拉弓的人到底射箭没有?

2.要想知道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读通课文。

三.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

(1)带着前面的问题读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画出生字词。

2.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还有的同学对个别生字读得不准确,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做到:a:眼到、口到、心到;b: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对画处的字词多次再现,为识字做好铺垫)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投影出示)字词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认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不认识的想办法解决;

(2)同学们会读了吗?下面我们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开得好?(读后及时评价)

(3)那个同学想自读一遍。

(3)出示生字卡片:师:生字词大家认得很好,生字大家能不能正确认读呢?[指名认读]

师:出示“更”字,问:谁认识这个字?生1:这个字读geng,生2: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读geng。

师:你们读得很好,谁能用不同的读音组词?

(学生练习)

四.深入探究,训练思维

1.出示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

(1)师:请同学们小组读课文,(每人一段)读后小组讨论:按照提示,怎样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2)汇报讨论结果。

师:看哪个小组分的最快,最正确,(指名说一说)

生1:……不正确。

生2:1——4自然段讲的是射落大雁;5——8自然段道出原因。

2.学习第一部分,同学们分得很正确。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更羸和魏王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大雁?更羸怎样把它射下来的?(小组讨论)

(2)师:同学们默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再读课文,读完后,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讨论的最认真、最热烈。

(3)全班集体交流。

师:哪个小组讨论好了,请举手。(指名回答)

生甲:更羸和魏王看到了一只飞得很慢,边飞边鸣的大雁。

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们是从第一段中找到的。

师:请同学们齐读本段,声音要洪亮。

生:更羸并没有射箭,只是一拉弓,就把他射下来了。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1—4自然段。更羸说了什么?魏王是怎样表现的?读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生:更羸说:“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师:大王相信吗?

师: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从“疑惑”一词中看出来的。

师:结果怎样?

生:结果是大雁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看到这个结果,大王是怎样表现的,更羸又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学习第二部分。

3.学习第二部分:

(1)师:哪个同学愿意把第二部分课文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2)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你们喜欢吗?

(3)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部分课文,边读边思考,这四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段是重要的。(指名回答)。

(4)同学们找得非常正确,请大家在自读课文,看看本段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哪些是更应想到的?

师:那个小聪明能说一说?

生1:他飞得慢是更羸看到的。

生2:叫得很悲惨是更羸听到的,

生3:从“飞得慢”到“就掉了下来”是更羸想到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更羸只凭看到“一只大雁远处慢慢飞来,边飞边鸣”一句中,只有一个“鸣”字,怎么知道他的声音很悲惨?(学生默然)

生:受过伤的大雁。

师:你试想得非常正确,更羸就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

师:你们认为更羸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1:爱观察的人。

生2:爱思考的人。

(5)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认为,你们都是小状元,都是乐于观察和思考的人。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

(6)出示填空:

它()因为()还();因为()。

它一()就(),它一(),就()。

师:哪个小勇士来填空?“这么多小勇士举手了,请你们8个同学,每人填一个。”师:他们填的很正确,请大家为他们鼓掌祝贺。

(7)老师读上半句,同学们读下半句好不好?(师生共读)

(8)男、女生比赛读填空,看谁读得好?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有信心!

五.总结全文:

1.师:同学们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前一部分写了什么?后一部分写了什么?

2.通过学习本科,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回答)

六.拓展延伸

1.你知道“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吗?谁能举例说一说?(指名回答)

2.你有没有听到或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让学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

七.作业:

1.收集这样的故事。

2.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惊弓之鸟

飞得慢受过伤伤口还未愈合

叫得惨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听到弦响心里害怕往上飞伤口裂开掉下来

教学反思与总评:本实录由于教师作了大量准备工作,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质疑,大胆创新,紧紧围绕新课程新理念去探索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思路,整节课的环节设计较为合理,能够体现正确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上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小组学习有待于进一步训练提高让学生在情中悟、情中思。

八上语文教案篇6

主备教师:xxx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乡下孩子丰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生活,培养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时编号:025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观察、启发他们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3—4)

1、出示课文录像:

请小朋友看一段录像,看谁看得最仔细,最认真!等会老师要请小朋友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放录像,学生欣赏)。

2、交流:(农田、小河、五颜六色的野花、小朋友在采野花、喂猪、挖野菜)

说得真好,说明小朋友看得很细心,那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感觉怎么样?(景色很美、小朋友很开心)

3、是呀,我们乡下农村的景色是那么美,小动物是那么可爱,乡下的孩子们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乡下孩子的幸福生活(贴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4)

1、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边听边展开想象的翅膀,等会把你的感受告诉老师。

2、播放配乐朗读——生说自己的感受。

3、打开书自己大声地读读课文,你特别喜欢的那个小节多读几遍。

指名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生评价。

三、细读

1、学习第一节:(10)

(1)乡下孩子在他们的爸爸妈妈眼里是什么样的呢?

谁来读第1小节?(出示)

老师听出来了,真是个可爱的孩子。

看哪个小朋友能最先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

乡下孩子是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

指名回答——齐说。

(3)小朋友,闭上眼睛(音乐起)此刻你就躺在妈妈的怀里,尽情享受着妈妈的慈爱,妈妈轻轻拍着你的背,给你讲故事,你悄悄给妈妈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给妈妈唱学过的歌儿??

(音乐停),小朋友,这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啊?(学生说)

是呀,在妈妈的'怀里,孩子多象一只欢快的小黄鹂呀!

(4)(音乐起)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趴在爸爸背上,爸爸带你来到田野里逮蚂蚱,捉蝴蝶,来到鱼塘边钓鱼,你感觉怎样?——学生说

对呀,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快乐呀,刚才老师还看到有的小朋友边想边露出了笑脸,多灿烂呀,真象那盛开的野菊花,美极了!

(5)让我们伴着音乐再次感受乡下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贴“幸福”) ——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2、3节(15)

(1)乡下孩子的生活可有趣啦!请小朋友自由读读2、3小节,看看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

(2)指名一对小伙伴读(评价)——生回答,师相机画出。

(3)假如你是乡下孩子,在这些事中你最喜欢做什么?为什么?

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还有谁也喜欢读的,一起读读。

(4)小朋友,(师指图)除了课文上的这些事,你还想做些什么呢?

(采野花、拾稻穗、割青草、逮蚂蚱??)

(5)采了野花,拾了稻穗、割了青草有什么用呢?你能照着课文里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吗?

出示:采一束野花,____________________。

拾一把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

割一篮青草,____________________。

捉几只蚂蚱,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朋友看着图自己练练看,指名说。(6)刚才我们是一句一句说的,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两三句吗?

说的真好,相信小朋友会把第2、3小节读得更好,让大家仿佛看到乡下孩子们那有趣(贴)的生活——齐读。

3、学习第四小节(3)

(1)听了小朋友刚才的朗读,老师真想马上到田野里听听小鸟的歌唱,闻闻花草的芳香,做一回乡下孩子,快乐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你想吗?

请读读最后一小节,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齐声有感情朗读第四小节。

(2)出示“旷野”词卡,师述:“旷野就是空旷的原野。”指名读好词语。

(3)农村虽然没有城市繁华,但是这里有阳光,有旷野,孩子们多快乐呀。 谁再来读第四小节。——男女生比赛读。

四、再读,背诵(4)

1、乡下美,乡下的孩子更可爱,喜欢乡下吗?让我们一齐读儿歌,把你的喜爱读出来,加上动作试试,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我们就是乡下孩子,让我们一起把这首儿歌读好。

2、这么美的儿歌能永远记在脑海里该多好啊!

小朋友自己试着背背——指名背——齐背

五、小结

八上语文教案优质6篇相关文章:

跑的教学教案优质6篇

幼儿消防安全教案优质6篇

小学加法优质课教案6篇

幼儿大户外教案优质6篇

春节的活动教案优质6篇

户外教案优质6篇

小班语言优质课教案6篇

小班书的教案优质6篇

教学设计优质教案6篇

蛋的艺术教案优质6篇

八上语文教案优质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0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