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设计时,教师应重视知识点间的联系,以便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框架,结构清晰的教案,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把握重点与难点,以下是找工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过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和交流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方案: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一定,播种的总公顷数与播种的天数。
请几名学生发言,重点说出判断理由。
二、探究新知
1、读书问题
师:看来大家已经对成正比例的量不陌生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请看下面亮亮、红红、聪聪和丫丫四人的读书情况。
出示图中文字和表格,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观察。
师:从文字和表格中你都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谈到:
他们四人读同一本书,丫丫看的最快,9天就看完了;亮亮看的最慢用了15天。
红红每天看15页,用12天看完了这本书,通过1512=180可以知道这本书的页数是180。
学生在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可能会说出表中的规律,如果学生直接回答出表中的规律,要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如果没说出表中规律,教师可提出教材中的问题:
师: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每天看的页数越多,需要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需要的天数就越多。
师:前边我们已经学习了相关联的量,那在表中有相关联的量吗?
生:表中有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可能会说:
每天看的页数越多,所用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所用的天数就越多;并且两个量的乘积是180。
师:这里的180是什么?谁能说出这里的关系式?
生:180是这本书的总页数,这本书的页数是不变的。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180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师:看书需要的天数是随着每天看书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天看的页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反之,每天看的页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就扩大。而且,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师:像这样,每天看的页数与所需天数的积一定(书的页数一定),我们就把这两个相关联的量称为成反比例的量。
2、换零钱问题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成比例的量,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看一个关于换零钱的问题。请大家观察下面这张表格。
让学生独立观察。
师: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要把1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换成面值1角的需要100张,换成面值2角的需要50张。
师:那么大家能用口算完成表格吗?
生:都换成面值5角的需要20张;换成面值1元的需要10张;面值5元的需要2张。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换的钱的面值越大,需要的张数就越少;换的面值越小,需要的张数就越多;
表中面值与张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钱的面值张数=10(元)
师:谁能说出数量关系式的意思?
学生可能会说:
表中有两个相关联的量,钱的面值与张数;
这里钱的张数随着钱的面值的变化而变化,钱的面值变大,钱的张数就变小;钱的面值变小,张数就变大,
师:通过刚刚我们对反比例关系的了解,这里的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师:我们刚刚遇到的`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相对应的积也一定,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
三、试一试
师:下面我们就试着来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先自己想一想。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说的过程中,重点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师:现在我们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根据我们所说的反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要怎样想?其中关键是看什么?
让学生自己或者和同桌总结归纳一下,指名汇报交流。
总结:判断两个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只要先看这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重量变化时乘积是不是一定,如果乘积一定,它们就是成反比例的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叫反比例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现在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和同学交流一下。
让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四、练一练
1、师:相信现在大家对反比例并不陌生了,现在请同学们读练一练的第1题,自己读题并判断。
指名回答,说明理由。这里关注学习稍差的学生。
2、师:请大家认真观察第2题表中的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重点交流问题(2)。
3、师:请大家认真观察第3题表中的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重点交流问题(2)。
4、师:大家知道大齿轮和小齿轮是怎样转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明白大齿轮与小齿轮转数的关系,因为30:10=3,所以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3圈。
五、课外拓展
师:其实成反比例的量不仅仅用表格可以表示出来,我们也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来表示。
出示知识窗的表格与方格图,让学生了解成反比例的量可以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理解算理。
2、初步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珠子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珠子。
师:这里有几种颜色的珠子?
生:两种,红色和黄色
师:猜,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学生猜。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到底是谁多?
生:数一数
生:摆一摆
师:怎么摆?
(指名演示)——“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12个红的,8个黄的
师:现在呢?(红的多)
那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
生:多4个
师:你怎么知道?
生:用一小棒分开(指名演示)
师:现在能一眼看出来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吗?
生:能
师:怎么看出来的?生说
师:你看,这个时候红色的分成了几部分?
哪两部分?
(和黄色一样多的这部分及多出来的这部分)
师:谁听明白了?
生重复说
师:那你看,把这些一样多的拿走,剩下来就是比黄色的多的几个。
生2:也可以算一算12-8=4(老师板书算式)
通过刚才的摆一摆,我们知道了:从红色珠子里拿走和黄色一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色多的部分,就可以用减法计算。
2、下面我们来摆一摆,小朋友袋子里的珠子,哪种颜色的多。
学生操作。
展示反馈:你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多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哪种颜色的珠子少?少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3、比较
求……比……多几与求……比……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只是问的角度不同,意思一样。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4、揭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三、巩固深化
1、松鼠弟弟说我有20个松果,松鼠哥哥说我有25个,松鼠哥哥的松果比弟弟多几个呢?谁能把式子列一列。
25-20=5(个)
2、小女孩有34本连环画,小男孩有30本,小男孩比小女孩少几本?
34-30=4(本)
还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3、p74t1
4、这是一个班里4个小朋友的作业情况,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我们身边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例子?想一想,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教案篇3
一、学习内容
课本第24、25、26页整理和复习。
二、学习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本单元的知识及相互联系。
2.通过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和方法的归纳,以及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掌握方法,并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
难点:
能按照解题的一般步骤,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学习设计
(一)课堂设计
师:在前面的第二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整理。
1.口算复习。师:老师这里有一些算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2-9= 13-6= 15-7= 16-8=
11-7= 17-9= 15-6= 13-9=
11-9= 12-6= 13-5= 14-7=
18-9= 15-8= 11-3= 12-4=
2.知识整理,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
师:这些都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如果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排列,你会怎么排?跟你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晶晶同学是如何整理的?
(1)师:横着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横着看,被减数相同,减数依次少1。
预设2:横着看,后面一道算式都比前面一道算式的差多1。
师:为什么会出现后面一道算式比前面一道算式差多1的情况呢?
生:因为被减数不变,减数依次少1,减的越少,剩下的也就越多,所以差反而多1。
(2)师:竖着看,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1:竖着看,每一列的减数相同。
预设2:竖着看,每一列的被减数依次多1。
预设3:竖着看,下面一道算式都比上面一道算式的`差多1。
师:为什么会出现下面一道算式比上面一道算式差多1的情况呢?
小结:因为被减数的个位依次多1,减数不变,差也依次多1。
(3)师:斜着观察呢?这些算式的差有什么规律?
小结:斜着观察,每一斜行算式的差相同。
师:得数相同的算式是怎么排列的?比如11-7,12-8,13-9这三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被减数和减数都不相同,差相同。
预设2:被减数和减数都依次多1,差不变。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我们通过自己整理20以内所有的退位减法算式,对这36道算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还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了这么多算式排列的规律,太棒了!
(4)巩固练习
师:看着这张表,指出任意一道算式,你能很快的说出得数吗?谁能说出差是3的算式?差是4的呢?把差是9的算式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3.解决问题:第24页第2题。
师:小林的老师见我们班同学那么能干,她有问题要考考大家,接不接受挑战?
师: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小丽得了12朵,小林得了9朵。小丽比小林多得了几朵?
师:小林得了9朵花,这个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解决“小丽比小林多得了几朵?”这个问题,与小东得了几朵有关系吗?
师:“小东得了几朵”这个信息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所以是一个多余信息。
师: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告诉你的同桌你打算怎么列算式?
12-9=3(朵)
师:算式中的12、9、3分别表示什么?
生:12表示小丽得了12朵花,9表示小丽和小林得的同样多的一部分,3表示小丽比小林多得的一部分。
师:根据表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同桌互相提问并解答。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女同学认真思考,男同学积极回答,都挺棒的,下面我们男女同学进行个比赛好不好!
宣布比赛要求:比赛时,男同学回答的时候,女同学要及时做出对或错的判断,女同学回答时男同学也要及时做出对或错的判断,听清楚了吗?
第一轮1.夺红旗。
师: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第二轮2.想一想,算一算
(1)桃子比西瓜多几个?
(2)西瓜比桃子少几个?
独立完成,集体对改。
小结:求“桃子比西瓜多几个?”或“西瓜比桃子少几个?”这两个问题都是从桃子的个数中减去和西瓜同样多的部分,求剩下的部分(也就是多或少的数量),所以都用减法计算,因为求的同一部分,所以算式都是12-7=5(个)。
第三轮3.跳绳比赛。
(1)小明比小丽多跳了几下?
(2)小玉比小明少跳了几下?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师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审题,看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有用信息,排除多余信息。解答之后要注意及时检查。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那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l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具准备
1、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课件及人民币有关挂图。
2.1角的硬币10个,用胶布粘连在一起;1分的硬币l个,用胶布粘在一起。
3.学生每人一份配套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10十一是( )十 1个十有( )个??
2.一百有( )十十 一百有( )个??
3.2个十是( ) 5个十是( )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出买东西,要用钱,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板书: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板书:元、角、分)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教学挂图,请小朋友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它是多少钱? (2)它是什么模样的?
3.教学例2
(1)出示一枚一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
(2)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一个1角硬币可以换几个1分硬币?1角=10分
(3)出示10个l角的钱,一角一角地数,数出10角用胶布粘连,把它贴在黑板上。又出示1元问:“谁知道l0角和l元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推出1元=10角。(板书)
(4)引导学生想一想:1元等于多少分?
三、巩固练习。
四、布置作业
1.填空。
(1)1张5角饯可以换( )张1角钱。
(2)1张1元钱可以换( )张5角钱。
(3)1张1元钱可以换( )张1角钱。
2.填空。
70分=( )角 3元=( )角
8角=( )分 10角=( )元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六册教科书第92—94页。
目标预设:
1.让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①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②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
1.第一轮套圈比赛
(1)师:看!体育组的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第一个出场的是2个队的队长:李小刚和吴燕。想不想看看他们的`成绩?
(2)师:第一轮比赛: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样比出来的? (6t;10,比个数或直接从统计图中,条形的高度看出的)
2.第二轮套圈比赛
(1)师:比赛还在继续:男生要加油了!出场的是谁?张明套中……
女生也不甘示弱!成绩如何?
(2)现在看3个男生和3个女生的成绩,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呢?你是怎样算的?
(3)第二轮男生套的准些!男生赶上来啦!男、女生平手!
3.第三轮套圈比赛
(1)师:最后的机会来了!男生最后出场的是谁?套中了多少个?再看女生!
(2)现在,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只比总数不公平,男女生人数不一样!)
(3)讨论:比什么才公平?男生4人共套中28个,女生5人共套中30个。怎么比呢?
师小结:男女生人数不等,不能只比总数,比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才公平!
二、移多补少,认识平均数
1.出示男生成绩统计图。
(1)师:先来看男生成绩统计图。只能用眼睛看,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你能从图中看——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口述移多补少的过程,课件演示)
师小结:从多的里面移给少的,使每份同样多,这叫做“移多补少”
(2)师:“7”是指每个男生都就套中了7个吗?
师小结:这个“7”是将男生每个人套中的个数通过“移多补少”以后得到的结果,它是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2.出示女生成绩统计图。
(1)师:再看女生成绩统计图。这次,比一比,看谁估计的准?
估一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圈?写在自己本子上,不给其他人看!
(2)师:你估的是几?
(3)师:有估计10个的吗,可能吗?为什么?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4个,有可能吗?为什么?
(4)你怎么估计出来的?
3.师:现在你能快速评判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解决这个问题,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平均数还真有用!
三、深入研究,计算平均数
1.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师:刚才我们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求平均数?
师:谁来算一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你能计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生自练,汇报)
3.对比
(1)师:计算的结果与“移多补少”的结果一样吗?
(2)师:为什么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时用总数除以4,而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时除以5呢?
4.师小结:我发现同学们的数学素质很高!眼力好,用移多补少看出平均数;会动脑,还会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计算出平均数。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哪种好?实践出真知!下面,我们试一试!
5.及时练习
(1)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①出示3个笔筒(6枝、7枝、5枝)
师: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笔?生汇报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来的?
②变成5个笔筒(9枝、1枝、3枝、6枝、2枝)
师: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师追问:为什么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③师小结:求平均数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3根丝带,这三根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生动笔算,汇报,交流)
追问:18厘米大概在什么位置?到屏幕上来指一指。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篮球队员的身高。
师:你们身高大约多少?打篮球需要高个子!
师:听田老师说,请你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准备好笔!
(1)那么,篮球队里每个队员身高都是160厘米。
(2)李强身高155厘米,有可能吗?(口答)
(3)王明是中锋,队里最高的,他可能身高多少厘米?(口答)
师:课前,田老师拍了他们的照片,介绍给大家认识:请看!
哪个是李强?哪个是张宇?
2.游泳有无危险。
(1)小红身高130厘米,她在深110厘米的儿童游泳池练习游泳有危险吗?
(2)小南身高130厘米,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池塘游泳,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呢?为什么?
五、机动练习,拓展应用
机动:回到我们男女生的赛,引导学生看题,提出问题。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想到大于12的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出示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