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能够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有效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紧张的课堂中保持冷静和自信,下面是找工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人教版物理功的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物理功的教案篇1
一、学期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物理技能的能力因素与非能力因素等的协调发展
4.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6.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合作能力 7.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高尚品质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中三年级六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学生共计68人,男女比例基本在1比1上。经过初二一年的学习,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基础,大多物理生已经掌握了学习物理的方法,但是从整体看,总体水平较低,优等生不多,而后进生不少。好中差等次明显。
好的学生像李国美、李庆、李晓静、帐维民等,学习认真刻苦,自己肯下功夫,成绩突出。
各班中中等学生占绝大多数,学习既不急,又不慢,这一部分学生要多注意,多提问,课后多督促。
相当差的学生各班都在68人,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要多注意,并且组成后进生档案,适时进行后进生辅导,使他们不掉队不落伍。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内容为初中物理第11章至第17章共7章的内容,分为7个单元,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从水之旅谈起。讲述六种物态变化及其特点,内容不是很多,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第二单元:内能与热机。主要讲述温度、内能、物质的比热容及其计算,内能的利用,热机及其效率
第三单元:了解电路。主要讲述电荷、电流、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及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第四单元:探究电路。主要讲述欧姆定律及其家庭用电常识 第五单元:电功及电功率。讲述内容有电功、电功的计算、电功率、电功率的计算以及测量电功率的方法
第六单元:电流的磁场。主要讲述磁场、电流的磁场、电动机等 第七单元:电从哪里来。主要讲述电磁感应及电能的输送 重点:六种物态变化、比热容的计算、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及计算、欧姆定律及计算、电功,电功率的计算、电流的磁场、电磁感应、发动机和电动机的原理等
难点:比热容的计算、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测量及计算、欧姆定律及计算、电功,电功率的计算、电磁感应
四、教科研活动及其安排
1.教学研究重点:密度、浮力、压强、功率 2.教研专题:自主探究性学习 3.集体备课安排(略)
4.公开课安排:4.2欧姆定律 五、教学措施、教学进度和时间安排
(一)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积极学习现代理论,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
2.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3.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6.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7.发展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
人教版物理功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教学重、难点:
1、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2、功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
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1、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3m,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
如果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 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
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义?
物理学中把一段内做的功与做功所用这段时间的比叫做功率。功率用符号p表示,功用符号击,钉子就不再下陷。让学生找出以上力学现象中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
这样就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担当评判主席,并播放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录像,通过所设计的几个问题:“我们能使玻璃罩内达到绝对真空吗?我们又是怎样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的?该实验的实验理念是什么?”让学生得出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
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摩擦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几组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让学生观看flash演示,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笛卡尔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5、感受身边的惯性现象,联系实际,画龙点睛。
在讲授惯性知识点时,我先以开车撞墙的趣图,冰上运动的力与美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勾起了他们急于探索的渴望心理。接着我又设计了简易又有趣的两组惯性实验:惯性鸡蛋实验及惯性小车实验,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得出了惯性的定义,并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也具有惯性的录像的播放,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惯性知识得到“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升华与提炼。使学生正确理解了惯性,解决了: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这一教学难点。
6、强化惯性利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情感
最后组织学生观看惯性的利用与防止动画、录像,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惯性带来的方便,哪些是惯性带来的危害。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会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板书设计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人教版物理功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师: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同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有两个,你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到底指哪一个角呢?可见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不惟一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加在哪里合适?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师:这条辅助线与镜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线,也不偏向反射光线,非常“公证”地站在中间,像“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称它为“法线”,引入法线后,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描绘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更确切?或者说就惟一了呢?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2图4一15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请大家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
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书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l: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平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平行。
师:平的纸条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平。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3图4—16,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56作业l、3、4、6。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二)
第一课时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六、课后反思
人教版物理功的教案篇4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作用的效果来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能区分矢量和标量,能通过实验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计算在同一直线上的几个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共点力间夹角的关系,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共点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运用等效的物理思想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__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合成与合力的概念;教学的难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二力平衡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什么是共点力,并通过归纳总结区别合力与分力,并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再进一步联系生活,扩展到多个共点力的合成;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归纳总结和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二力平衡,来引导学生学习合力的概念,强调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代数相加、减;进而让学生探究力的合成满足怎样的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观察及归纳总结。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投影(展示自然界的平衡之美)让学生体会到力与平衡的现象随处可见,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提出问题(什么是共点力)让学生阅读课本在回答问题,教师利用实例讲解共点力的概念,强调几个力的延长线会交于一点就是共点力。
教师复习初中“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回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分力、合力的基本概念。教师举例(墙上挂画,一个人提一桶水与两个人合提一桶水等)并作出受力分析的示意图,指出各个作用力并不在同一直线上。怎样进行力的合成?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供学生:橡皮筋,测力计,直尺,白纸等让学生阅读82页的实验探究,并进行分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探究实验中的分力与合力的区别,合力与力的合成的区别。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来体验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力大小及夹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掌握矢量不同于标量的计算法则。
教师给出例题(水平向右力f1=45n;竖直向上的力f2;用作图法求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让学生分析回答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进一步的扩展到多个共点力的合成。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人教版物理功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探究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2、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
教具:
激光电筒,装有水的玻璃水槽、玻璃砖
教学过程:
一、光的神奇
学生阅读课本图4-1,4-2,4-3,4-4,让学生感受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及城市夜景的美丽。
二、光的传播
1、光源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找出光源的概念,并举例。
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又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将刚才学生的举例分类)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
人造光源:电灯、蜡烛。
简单讲述人造光源的发展史:篝火——火把——油灯——蜡烛——电灯
分析:月亮不是光源。(本身不发光,反射太阳光)
2、光的传播
与声音的传播相比较,先让学生回顾声音的传播:在真空中不传声,在介质中传播时v固>v液>v气。
提问: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讨论)
演示实验:
(1)利用点燃的香烟产生的烟雾,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2)在水槽中放一些奶粉之类的物质,使水呈浑浊状态,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3)观察光在玻璃砖(一面为磨毛面)中的传播路径。
人教版物理功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
猜想与假设 ……
设计试验 ……
进行试验 ……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 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人教版物理功的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为水平,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3、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4、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推理归纳
四、教学用具:
平抛运动演示仪、多媒体及课件
五、教学过程
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一)平抛运动
1、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见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抛运动的特点
(1)从受力情况看:
竖直的重力与速度方向有夹角,作曲线运动。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匀速运动,速度为v0。
c.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没有初速度,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体运动。
总结: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等于g
(二)、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越用力打击金属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2)、用课件模拟课本图5—16的实验。
结果分析: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而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且不受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影响。
(3)、利用频闪照相更精细地研究平抛运动,其照片如课本图5—17所示
可以看出,两球在竖直方向上,经过相等的时间,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竖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过相等的时间前进的距离相同,既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由此说明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是同时、独立进行的,竖直方向的运动与水平方向的运动互不影响。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1、抛出后t秒末的速度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水平分速度:vx=v0
竖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t的位置坐标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水平位移:x=v0t
竖直位移:
合位移:
运用该公式我们可以求得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坐标并找到物体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起来,就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四)例题分析
例1.如图(结合课件),树枝上的一只松鼠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松鼠能逃脱厄运吗?
答:不能。因子弹和松鼠在竖直方向都是自由落体运动,竖直方向的位移总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在子弹的射程内,就一定能射中松鼠,松鼠在劫难逃。
例2.一艘敌舰正以v1=12m/s的速度逃跑,飞机在320m高空以v2=105m/s的速度同向追击。为击中敌舰,应提前投弹。求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多大?若投弹后飞机仍以原速度飞行,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与敌舰的位置关系如何?
解:用多媒体模拟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例题解答——书写解题过程。
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位744m,由于飞机和炸弹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所以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在敌舰正上方。
(五)、课堂练习
1、讨论:练习三(1)(2)(3)
2、从高空水平方向飞行的飞机上,每隔1分钟投一包货物,则空中下落的许多包货物和飞机的连线是
a.倾斜直线
b.竖直直线
c.平滑曲线
d.抛物线
?b】
3、平抛一物体,当抛出1秒后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o角,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60o角。( g取10 m/s2 )
(1)求物体的初速度;
(2)物体下落的高度。(答案:v0=10m/s h=15m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规律
六、课外作业:
人教版物理功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是有强弱的;
2.知道电流的单位是安培,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和微安;
3.知道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4.能正确读出在电流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用电流的效应来研究电流的强弱,提高学生用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电流表的读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准确读数的技能。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在学生对电流表读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连接电路,正确使用电流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
手电筒、玩具小汽车、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电路示教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入新课
[师](出示电路示教板)这是一个由池、灯泡、开关、导线构成的电路,当闭合开关时,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灯泡亮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电路中有了电流。
[师]你看到电流了吗?你怎么知道电路中有了电流?
[生]电流倒是没看见,但灯泡发光了。
[师]对。如果用手摸灯泡,还会感觉到热,这说明电路中通有电流时会产生各种效应,如给灯泡通电后,灯丝会发热,热到白炽状态就会发光,这叫电流的热效应,除此之外,电流还有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等。本来电流是看不见、闻不出、听不到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研究它。
[生]我们周围的空气也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刮风时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是不是一个道理?
[师]很正确,你的思维比老师还快。实际上这是一种间接研究问题的巧妙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桌上的小灯泡,看灯泡上标有什么?
[生]有数字和符号。
[师]灯泡上一部分是它的电流值。i是电流这个物理量的符号,0.2a是同学们实验时用的小灯泡的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值。电流i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下面我要问大家了,0.2a表示什么意思?
[生]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0.2安培。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安培是怎么来的?
[师]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被后人称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用安培作为电流的单位。希望同学们能向安培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和创新。
[生]电流还有其他单位吗?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中另外两个电流的单位,并完成下列问题:
[投影]
1.电流的单位还有()和(),符号分别是()和()。
2.电流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a=()ma
1ma=()μa
3.把《小数据》中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值、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值,手电筒中的电流值分别换算为以安培为单位的电流值。
[师]同学们阅读了一些电器的电流值,为什么都不一样呢?
[生]说明电流有强有弱。
[师]大家看我手里有手电筒和一只玩具小汽车,当它们的灯发光时,你能判断谁的电流强,谁的电流弱?再换一辆不同的汽车呢?
[生]灯泡发光越亮,电流越强。
[实验]怎样连接电流表。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灯泡、导线、电池组成电路,先用一节电池供电,再用两节电池供电,注意观察灯泡的亮度。
[生]用两节电池供电时灯泡亮一些,说明电流大。
[师]现在每组发一个能直接测出电流值的电表——电流表。在刚才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就可以测出灯泡的电流值。不过,大家要先阅读课本,讨论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则才算正确连接电流表。
讨论之后,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则:
规则1: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规则2: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接线柱流出来;
规则3: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学生用电流表有两种量程,电流值小时用标着“0.6”的接线柱和“-”接线柱;电流值小于0.6a时用标着“3”接线柱和“-”接线柱;
规则4: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师]掌握电流表的连接后,两人一组开始把你的电流表接入电路中,要注意规则。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阅读课本]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
读数时,要看清两点:看清所选量程的每一大格、每一小格各表示的电流值;看清测量时表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
学生读数后,教师让几个小组把测得的灯泡电流值报上来,讨论出现的问题:
[生甲]我们组测得的值与灯泡上标的正常值不太相符,我们讨论后认为是导线上消耗了一部分电能,所以电源的电能输送给灯泡时达不到灯泡需要的正常电流值,灯泡也就不如正常时的亮。
[生乙]我们组连接电路都正确,但读数时看到另外的量程刻度上了,所以和别的组不一样。经过认真检查后,改正了错误。
[生丙]我觉得连接电路时关键要注意电流表“+”接线柱是“0.6a”接线柱还是“3a”接线柱,确定之后就好办了。
[生丁]我有一个问题,这个实验中的小灯泡上标有“0.2a”于是我们选“0.3”接线柱,如果灯泡上不标电流值呢?
[师]经过两节的电路学习,同学们对电路不再陌生。实验时很认真,实验后又能很好地总结。现在,又提出了问题,我非常高兴!这个问题可以用试触法解决,你把两根导线和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只要一接触(不要固定),就可看出电流表的表针是否超过你估计的量程。如表针正好在你估计的量程内,你只要把导线固定好读数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计的量程内呢?
[生]换成另一量程的两个接线柱即可。
[师]对。这种试触法在以后的电学中还会用到,如用电压表测电压值等。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可以用电流来表示电流的强弱。
2.正确连接电流表: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要串联;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接线柱出;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要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正确读出电流表的读数。
四、布置作业
p10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人教版物理功的教案8篇相关文章:
★ 物理实验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