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分享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思想的交流,通过比较不同书籍的读后感,我们能发现多样的思维方式,找工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母与子季羡林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母与子季羡林读后感篇1
春雨,在古代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诗人也对她多有赞美之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千古名句。
季羡林老先生的《听雨》更是如此。季羡林先生通过大旱之中的一场春雨,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文章最后,季羡林老先生更是“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雨,我从小到大见过无数次了。小时候,在雨中奔跑、嬉戏,快乐无穷;当然,也有一次,因为雨下得太突然,被淋了个措手不及,没几天,就冻感冒了。现在的我,已经没有了对雨的厌烦之情,偶尔还会因为突然下雨高兴一回。
读了《听雨》。我又想明白了许多。在中国,听雨的人从来不在少数,但能听出雨意的人,大多数都是对尘世有所感悟的人。点点雨声中,却不知包含了多少思念、留恋。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雨纷纷”三个字,正衬托着“欲断魂”,从字句上也能看出作者心中的凄凉。而季羡林老先生的《听雨》寓意则是相反。季羡林老先生开始的兴奋是为了这大旱中,终于下起了雨!雨,能够使农作物生长的更迅速,更是季羡林老先生盼望已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雨,对人有时也是一种回忆,如说是听雨,倒不如说是用心观雨,听雨声在心中回响,世间万理,皆在心中。
雨在心中,心何尝不在雨中?
母与子季羡林读后感篇2
这本书是由季老的随笔散文整理汇编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讨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汇总在一起,就可以相对比较全面地了解季老对待人生的哲学和态度。当然,季老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宝贵而丰富的,可这本书却编得让人不敢恭维,实在是有太多重复的东西了,看到后面,有些篇章感觉有凑数之嫌。话虽如此,编排的失误依然挡不住季老的光辉,此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不过大可不必像我这样买书来读,网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读到此书。
要说感想的话,个人认为书中有两个话题特别值得谈一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窃以为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该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这个观念跟南师(南怀瑾)经常在自己书中提到的颇为互通,不过南师喜欢引用宋代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是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在我国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都有体现,它是中华民族的特产,在民间也有很多体现,譬如中国人重祖先就是一种“承上”。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华夏民族的文明历程才得以一枝独秀地延续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文明曾经辉煌一时,却无法延续。写到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个人曾跟我说过的话:“我现在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价值是否有点太少了呢?
关于安身立命的问题,季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个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与平衡的问题。对于人与自然的问题,季老一直都是忧心忡忡,他看到现今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物种灭绝、淡水短缺、温室效应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等问题,反复强调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出路,不要老学习西方的“征服自然”,还引用恩格斯的话“人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或胜利,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我想这些大家都有体会,可以自行判断。对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季老只谈了对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这两点我认为不必细说,大家自己玩味下会更有感触,那么如何对待坏人呢?又如何区别人之好坏呢?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第三个是个人的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点其实是季老在书中谈得最多的,因为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自处的问题,书中探讨的关于命运、福祸、礼仪、道德等等诸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如何自处的,如果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心,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最后,我写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受季老启发而来,如果觉得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就去看看季老是如何思考的吧。在这个思想混乱、价值观缺失的末法年代,能够通过向大师们学习而使思想得到一点涤荡,会是非常有助益的一件事情。
母与子季羡林读后感篇3
作品写的是作者坐在自家阳台上听雨春雨时的所见、所想。一场宝贵的春雨勾起作者无限的遐思,听出人生的各种境界。下雨本是我们生活中一件见怪不怪的事情,也许我们并没有多少感受,或者大都厌恶地抱怨道:“好讨厌的下雨天,弄的哪里都是湿的。”但,一场春雨,使作者感觉到平静、闲适,“感到无限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作者运用这些比喻带领读者进入愉悦的心境。继而作品着重、大量运用问责描写了雨滴滴在檐溜上发出的声音,“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这些描写和比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由得感觉自己仿佛置于阳台上同作者一起听雨,心境不由得随着作者的心境变化而变化。
作者说,下雨最先使他想到的是麦子,是久经干涸的小麦。这时,作者听雨的心境是久久盼望春雨的农民的心境。一场“贵如油”的春雨缓解了作者的“焦急之情”,使作者的“梦境实现了”,听到雨声作者心旷神怡,神驰千里。作者的生命“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篇祥和”,当然,说是“凭空”,其实不然。
作品中,作者还引用了宋蒋捷的一首听雨诗,蒋捷用这首听雨诗来概括自己的一生,其中透露出些许悲凉之意,作者也借此诗来表达听雨的一种别样境界,同时,读者不免情绪也稍微低转,然而作品并向这方面延伸,而是作者带领读者进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身境界,读者的情绪不免又斗转,随着作者又转而“听雨而兴高采烈”。作者随后由远及近地欣赏景物,用所感所想带领读者品味听雨、看雨的乐趣,进入另外一种听雨的境界。
季羡林老先生看似平常平凡的听雨经历,转化成质朴素雅文字,娓娓道来,将读者轻松地引进听雨看人生的不同境界……
母与子季羡林读后感篇4
无意中,看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新闻,得知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立刻到网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确定季老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确实已经安然地走了。联系到这几日阴霾、多雨的天气,仿佛早已预示着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将要随着潮湿的空气一起飘飞。只是,惊闻季老离去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伤着、缅怀着。
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清华大学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但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下午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看这位不平凡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完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学着去通过阳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拥有着的一切。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误区,从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其实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写出了惊叹世人的《离骚》,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着难得的旷达一样。季老也同样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文字,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虽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个盛夏,是他教会我如何看待人生。
母与子季羡林读后感篇5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是因为他的品格。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的泰斗、国学大师、国宝。而这位老者却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之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归集了季老对人生思考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的善良老人。
什么是人生呢?开篇关于人生的探讨,发人深思。季先生提出了“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寒吗?”这些问题。我虽得不出些确切的东西,但的确会使人头脑清醒一点,会减少一些糊涂,让我也开始思考一些有关于人生,说的更小些,也就是思考一些有关于自己学习、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社会的简单问题。因为人生万不可糊里糊涂地过,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而之后的再谈、三谈人生,着重谈到了人性。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赋予人类的优势在于有思想、有良知良能。与我们最紧密相关的就是伦理道德问题。“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而对于我们来说应当先提升自身得到的水平,进而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当我开始试图了解季先生所谓的人生、人性、良知、道德……我想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篇。“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责任感随着我一步步从家庭走向学校、社会,慢慢由幼稚变为成熟,越来越觉得其重要性。我有责任去不断的提升自己,不仅仅是为我这个个体,往实际说也是为了自己的父母,今后自己的家庭,而往大了说也是为了这个社会良好的运转。每个人不一定能取得多大的成绩,而这种责任感我觉得真的可以推动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我是完全赞同季先生的观点的,并努力肩负起属于我的那一份责任。我想这种使命感对我是一种激励吧,在成长的道路上的新社会人。
在我慢慢长大成人,作为新的成年人,新的社会人,在人生中存在着许多的迷惑与彷徨。而季先生的话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了一些事情,让我豁然开朗。对待善良的人,一要真情实意,二要宽容忍耐。而容忍也是有度的,绝不能超过一道底线。容忍是一种美德,对于现实来说,这个民族需要更多宽容的人们。这些都是为人处事方面的感受。
在学习工作上,人们多谈成功二字。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人各不相同,我们无能为力;机遇不可预期,我们也无能为力。这样看来,勤奋是很重要的。所以,当一个人经历过打磨,努力过甚至吃了亏,摔了较,在机遇来临时才能很好的把握。
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经过思考后必定会有多少的提升。虽然有些道理是从小听到大的,当静下心来冷静思考,那种细微的抵触心理也将消失。用一种更成熟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所有的一切,人也会慢慢的平和。仿佛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给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长者,以及他的人生之道。
母与子季羡林读后感篇6
这段时间一直在读季羡林老先生的《谈人生》,读过之后爱不释手。笔墨之下,大师命运多舛的一生娓娓道来却是波澜不惊,这份谦逊和淡然,大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之意,大家风范,可见一斑。
季老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穷和饿是季老童年生活的写照。“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这是季老对童年的回忆。6岁投奔济南的叔父,在济南读完小学、中学、高中。学生时代的季老开始感觉到有“浓绿的世界”。但小时候的季老并不爱学习,喜欢打架;爱看“闲书”。日寇的入侵打乱了济南的平静,季老参加学生组织反抗日寇,17岁时险些死在日寇的刺刀底下。这段历史对季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季老会十几种外语,但他唯独不会日语。季老的人生轨迹是大起大落的,但他为人处世却是淡然的,这源于他内心的一种平和。
季老的《谈人生》,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像是一本水墨画,那似乎更是一种人生品性,经历了近百年人生洗礼之后自然流露的生命品质以及平淡平凡真实的生活态度!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季老提到的“三个关系”和“三种境界”。
一、三个关系
季老对于人生的三个关系的描述是这样的:“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第一个关系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话来讲就是生理层面的需要,这个不需说。第二个关系是我们在“世界”这个大圈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关系网,这也直接决定着我们的幸福快乐,需要我们真的在“用心”经营。第三个关系则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平衡,有人说人生即是一场修行,第三个关系大概就是修行我们的内心吧!生活里,处处有正面的、反面的事例,方正磊落为人,不见得比那些机关算尽的事故取巧者懂的少,得到的少。凭着醇厚善良真诚朴实的做人根本,踏踏实实地工作、生活,往往能达到内心的满足。如果能永远保持那种抱朴守拙的状态,做到知机巧而不用的境界,这就是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大胸襟,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方向。人生短暂,精力有限,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和精力花在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持一颗朴实之心,修一颗平常之心,遵循简单做人,认真做事的原则。人生境遇,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一切顺其自然。我理解的修心并不是哲而上学的东西,也不是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它是可以落实到家家户户的柴米油盐中去的。
当你每天去买菜时,喜欢待在小小的菜市场里。那里,面庞黝黑,衣着朴实的农民,眼神淳朴洁净,让人一瞬间回到了儿时的光阴,只觉岁月静好。当你回到家里为家人烹饪可口的饭菜时,这些菜蔬,蕴涵食物的真味,能让肠胃清爽,让家人轻松安乐,如此便觉欢喜特别。当你每天下班,只想一个人呆在家里。客厅,书房,阳台,厨房;音乐,文字,浇花,择菜。房子东面,校园里的铃声,读书声,篮球声;房子北面,麻将声,聊天声,汽笛声。所有的声音入耳,亦入心。你会感谢生活,在这喧嚣的尘世间,在各种声音的包裹里,还能安然地读喜欢读的书,写喜欢写的文字,听喜欢听的音乐。一点一滴,都是在简单做人,朴实地生活,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涵义。其实把日子过好,便是尘世最好的修行!
二、三种境界
季老对于做事的三个境界的描述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第一境界写的是预期,第二境界写的是勤奋。第三境界写的是成功。”这三种境界本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人生三境界,但是季老拿来喻人喻事也是恰到好处。是的,人生需勤奋。季羡林先生的求学之路,学问之道,便是耐得住寂寞,下得起工夫。德国的留学经历,在季老的回忆中,用了“坐拥书城”四个字来形容。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读奠定了他日后成就的基础。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有三个条件:天资、机遇和勤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力改变。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力掌握。只有勤奋一项是可以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通向面包的小路,蜿蜒于勤奋劳动的沼泽之中;通向衣裳的小路,从一块无花的土地中穿过。无论是通向面包的路,还是通向衣裳的路,都是一段需要勤奋与艰辛的历程。如果在你的人生中,有那么一刻,你真的想要重新找回当年的激情,请你真的行动起来吧!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必要条件。只要我们拥着勤奋的大脑去思考,拥着勤奋的双手去耕耘,拥着勤奋的真心去工作,浪迹红尘而坚韧不拔,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一定会绽放出别样的火花,我们人生的分分秒秒也会更加的闪亮而精彩。我也时刻告诫自己不能懈怠和自满,必须抓牢勤奋两字,方能在有限的时光中,抓住自己想要的那一抹闪亮!
面对厄运,不喜不惧;面对荣誉,居功不傲。季老的爱国情怀、治学精神、淳厚品格深深打动着我,他将激励我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再接再厉、勇往直前。最后我只想说让书香充盈我们的人生之路,让阅读成为一种幸福的生存方式吧!
母与子季羡林读后感篇7
季羡林大师已经仙逝了,但是他说的“做人与处世”的道理依然鲜活,还会让人受益匪浅。他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处理得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关键是怎么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个: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就是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是胜利了,大自然真得被他们征服了。自从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能惩罚的。报复和惩罚的结果,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等等,不一而足。
中国或者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我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我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
至于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则多半出自私心杂念。解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认为大师的话说得太好了,只可惜被很多人忽略了。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性的“征服”,因此,我们目前正在遭受着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天灾人祸不断,自然灾害频繁,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前年,老天爷把北方的雪下到南方,北方缺雪南方成灾;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下雨、下雪,可是云南和四川部分地区,一直干旱无雨,天天说饮水困难、喊森林防火;现在许多老年人的疾病越来越年轻化,年轻人也有高血压,富贵病越来越多,糖尿病、肥胖病成了多发病,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成为现代人死亡的罪魁祸首,这些现象都与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有关。近年来社会上假冒伪劣的产品层出不穷: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瘦肉精等等,让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也成了问题,令人沮丧和叹息,但老百姓对这些事又无能为力。
我很赞同人与人的关系贵在真诚和包容。没有真诚难以产生互信,没有包容难以和谐相处。所以大师说的“真”和“忍”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消除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就是要消灭心中的私心杂念,一点也不错。淡泊名利,心平气和,内心不会太纠结,自然也就平静下来了。这点老年人较容易做到,年轻人就不容易了,尤其是当年轻人正处在创业阶段就更难做到了。但希望年轻人也需要掌控好自己,做事不要太功利了,否则,也会欲速不达的。
我读了文字,谈了这些话,是为了让自己快乐,也希望朋友们快乐;但结果是感觉这些话题有些沉重,不可能让人快乐,也许是事与愿违了,那就不再多说啦。还是抄几个笑话请博友们笑一笑吧。祝愿朋友们愉快多,苦恼少,健康、幸福到永远!
母与子季羡林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蜀道难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