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6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心得体会让我们在重复的工作中发现创新的灵感,记录心得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培养与提升,以下是找工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6篇,供大家参考。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6篇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篇1

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的工作对一个班集体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人格高尚的班主任应当是一面旗帜,一盏航灯,引导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备这几方面的素养:

1、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当好一个班主任的首要条件。优秀的班主任对他们的工作饱含热情,他们深信自己的工作、他们服务的群体和他们的使命。班主任应是教学能手一个优秀班主任,首先在教学上必须过硬,这样学生才会佩服你。你不仅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还擅长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并把自己对业务的钻研能力当作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强大能量来源。

2、班主任应努力成为专家

优秀的班主任都能不断地用先进的理念充实自己,将所学的学、心理学知识付诸实践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需要强调的是:班主任获得一种科学的正确的现代理念往往比掌握局部的工作技能更重要。在一个融洽的班集体中,人人都有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虽然充满着竞争,但更多的是漾溢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友谊。他们深知的真谛是塑造人、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

班主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榜样和领路人。应该拥有出色的与人交际的技巧,并且喜欢与人相处,努力使自己成为外向型性格的人。他们将自己工作的方式方法艺术化。

3、班主任与学生

他们热爱学生,是学生的主心骨。学生不仅把他们当作老师,更把他们当作了朋友、兄长和父母。他们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对事业热爱的精神及自己的人格魅力去“镇”住学生。他们会花功夫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倾听学生的心声。

4、班主任与家长

是一个整体,家庭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班主任会主动取得家长的支持。他们非常重视家长会的作用,通过家长会给家长以信心。他们会利用家长会这个窗口向家长们展示他们的思想、理念、知识水平、教学风貌以及口才等等。

优秀的班主任会使家长感动。 。正如沃尔特斯(james walters)在《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一文中所说的“那些深深留在我们记忆里的是帮助我意识到‘不是最差’的价值的老师;相信我能从困境中崛起的老师;帮助我计划未来的老师;那些把我们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关心爱护的老师,是伴随我们成长的老师,是塑造人的老师”。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篇2

xx年9月13日下午,在x市实验小学观摩教室,刘副校长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思考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刘校长从“核心素养的缘起、概念和内涵以及在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分析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尤其对实验小学特色的“生命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阐述。在这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指针,更让我明确了“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是学生和教师应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素养。教师应该关注的是“乐学善学”——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是“勤于反思”———学生学习的学法;是“数字学习”————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教师要在生命课堂中将“育人点位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倡导“三生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面就我在“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想结合”方面的思考做一下阐述:

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

2、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应更承担起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任,并且要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比如对字、词、句的理解没要组织积极向上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文章、儿歌,都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回答问题,评价他人说法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培养,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规范训练,更是价值观引领。

4、教师以身作则,多表扬优点,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

5、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数学思维,语文的思维方式可以表现在说话(大声,有条理,层次清楚)的思维方式,评价的思维方式(有点,不多),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正面的,积极地)。

6、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少抱怨。

7、“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篇3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篇4

素养,何为素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养?特别是在今天提倡新课改的浪潮中,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可以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来反思一下,我们是否具备了应该具备的素养。自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是得过且过,还是???起码要对得起每天面对我们的那几十双明亮而又渴望的眼睛。

一、丰厚全面的文化

我觉得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文化品位,那么文化从哪里来?那就是从阅读中来。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的教师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靠以前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倘若以前积累的多,还好一些,可是,很多教师不是这样,这可能与自身的成长有关。语文无论怎么定位,始终是母语教学,语文始终离不开文化。那么,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是不会把语文教好的。小学生虽小,但是他们在课堂中,问题多,他们什么都问,什么都敢问,一个教师总是支支吾吾的,或者和学生玩“踢球”,也有失教师的职责。古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功能什么时候也不能丢失。转变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不是把教师的文化也一起扔掉了。所以,一个语文教师要始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这也是我们说的继续。

二、精美流畅的语言

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一个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与学生交流是不可原谅的,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我见到许多语文教师说话很随意,想什么就说什么,一句话重复几遍,且时常带着口头语,一听到这样的教师上课,就感到不舒服。还有的教师方言很重,语气平淡无味,在范读课文时,还不如一个学生。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能有语文感染力。相反,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音质上就技高一筹。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一个非常有修养的语文教师,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他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如果学生在这样教师的影响下,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一定能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是决定语文课成败的关键之一。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况且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他们有极强的模仿倾向。可见,教师的语言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三、燃烧的激情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来自于对学生的热爱。有人批评说,教师的激情是一种造作,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必须能做到以情激情。如,即使你有很多不愉快的事,那么,你面对学生,也不能把你内心的伤感留给学生,虚伪的也是善良的。一个有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着孩子所想,始终和孩子一起共享着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

四、专业的知识

对学生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那么对于教师来说,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讲究系统的知识体系了,教师也无需具备那么多知识了,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用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有道是:“教师一碗水,就能引出源源不断的江河。”此话完全是教师在自己推卸责任,是对新课程的曲解。的确,在当今时代,一个人不可能掌握全面的知识,况且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可以储存在电脑里,但是电脑永远也无法替代人脑。知识是人脑创新的基础。语文不讲究完整的知识体系,但不等于不教知识了。所以说,一个教师要是死啃教材,不注重补充鲜活的血液,连自己也变得陈旧了。一个教师始终要有知识的紧迫感,无论教材怎么编,课程怎么变,你必须是一个知识的拥有者,这样你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不变的真理。

五、敏捷的思维

一个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只有阅读积累、专业知识、丰富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指判断、推理、概括、顿悟、应变等能力。思维也就是智慧。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是,它有很大的生成性。教学有预测,但又不能完全预测,尤其我们主张“以学论教”,“顺学而教”,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阅读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如果教师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是很难驾驭课堂的。比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开始读书,而问题可能是千奇百怪的,那么教师就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哪些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有必要的。有问题还要优化问题,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再如,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不仅要注意倾听,同时要迅速的分析学生的语言,要敏捷的判断出学生发言的价值所在,然后是有针对的点拨或概括。有的教师,不能机敏的反应学生的问题,学生发言就点头,说什么都挺好,或者一味的要求学生自己评价,教师是十足的指挥官。我觉得这样的教师不是非得要那样做,而是自己的思维节奏跟不上,也就是说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然,教师也就跟着学生一跑到底了。有敏捷思维能力的教师,不仅表现在对话中,还表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突发事件的处理上。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篇5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看得出来,学校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

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

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校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与他所经历的老师们的素养有着极大关联,每当会想到自己的老师,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治学态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印象最深的。这些老师的素养的集合,不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在具备生物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咱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就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的练习,比如学过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后,就“路边摊上的食品”、“快餐食品”、“腌制食品”、“零食”等问题,让学生做调查、查资料,结合自己的感受。

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后,能够较为理性看待这些食品,一般不会只为口感而不顾卫生和健康。这样为学生形成良好饮食习惯打下基础,并且影响着身边的人。再有就是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从生物课本上传授的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结构以及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也会了解一些疾病的常识。就不会轻信一些电视上、报纸上的虚假健康知识讲座,还能提醒身边的人不要受骗,特别是家里的老人。

2、一定的生物实践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的较多的学科,在实验过后把一些实验加以拓展,有利于学生继续获得相关知识,习得相关能力。如种子的萌发实验过后,可以将萌发长出的幼苗种在花盆里,浇水施肥,关注植株的成长过程。这样亲近植物,每天和植物为伴,觉得新鲜,随时有新的感悟。看到了新芽从叶柄处长出来改变了他从前的想法。看到花芽是在植物生长一段时间后才长出,一直到植物开花了,结出果实、种子了,就把绿色开花种植物的一生有所了解,还会明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这样就把书本上提到的和未提到的知识在观察亲手栽培植物的过程中得以获得和体验。学生们就有可能把这种兴致迁移到其他的生物乃至整个的自然界中。你说如此这般,能不培养他们了解生物、热爱生物习惯吗?

3、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通过生物与环境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感知大自然的魅力,了解动植物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巨大作用,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利用科学知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比如说到当前的环境问题,上头条的一定是雾霾。

其成因复杂,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人人都向往好的生活,就会有向自然过度所取和过度排放废弃物的事实,两者不断加剧必然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雾霾只是后果之一!在学习过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后,学生们在现实的诸多例子面前,会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观念。

最后再说一点态度的问题。从强按牛喝水到牛主动去喝水,体现了学习态度转变的问题。看到一个资料:有研究者用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的公式形象地展现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的关系。其中态度、qiang丶淞俊H绻仁钦郑磺兄队肽芰曰岵喑吮妒男Ч蝗绻仁歉悍郑磺兄队肽芰曰岵好嫘ЧU饷魅诽岢隽颂仍谒匮⒐讨械闹匾饔谩T谕桓龌肪忱锏难脱溆胁钜欤械脑缁郏械囊却翱稀薄B涞阶钕质瞪У睦唇玻松弦桓龊玫高中,保证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更合适的好的发展平台,他们“发力”的时间要提前到中考之前了。怎么让还没“开窍”学生激发出斗志,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的公式是不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呢?

最后想说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路途遥远,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篇6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和它的`对象、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方法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咱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非常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咱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6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实习报告范文优质6篇

学生会申请书的范文优质6篇

小学生演讲稿范文500字6篇

小学生开学典礼讲话稿范文6篇

在大学学生会工作计划范文6篇

大学生消处分的申请书范文6篇

升学宴上给学生讲话稿范文6篇

个人学生会述职报告范文优质6篇

学生会退会申请书范文6篇

学生对教师的心得体会范文5篇

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