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读后感更具个性化,我们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发现书中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产生强烈共鸣,以下是找工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安的读后感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安的读后感篇1
?玫瑰与》一书是由窦桂梅老师所写,窦老师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曾获全国十杰教师提名。这是窦老师平时的一些杂感,有的是写在网上的一些随笔,书中的内容有的是与有关的,有的是她自己的读后感。读完这本书,好象更了解她了,书中对我最有益的莫过于她有关教学的感受,她的一些思维的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
本书是窦老师的文章的合集,从文章的性质入手分成了四个部分,即第一部分清淡与忧患,其中写了作者的教学反思。第二部分在听说读写的背后,主要写了作者在语文教学的所做、所想。第三部分日本的管窥,写了作者到日本参观的所见、所感。第四部分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写了作者的很多读后感。这四个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又各有各特点,通过对这四个部分的仔细阅读,我们明白了窦老师的理念,也明白了现当代学生的学习应该注意什么,老师应该重点抓什么。
一、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专业尊严,我们与与那些名师的差别,是少了一份对自己专业的自信,少了独立的思想和专业的尊严。而具有高超专业素养的教师,才能对自己的课堂作出明智的判断与抉择。反观一下自己,我们是否被评职称、写论文所牵制;是否注重扎根实践,潜心读书;是否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否有了关于教科书以外的见解;是否走出文本与权威的围墙,敢于在“意外”中聆听学生思想拔节的声音。在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中,我们鼓励教师不仅要拥有突破樊篱的勇气,更要有专业的底气。底气从哪里来?唯有提高自身,真正掌握教学的要义;与书籍为伴,获得广泛的人文视野;在实践反思中积淀自己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且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方能在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形成自己的风格,拥有属于自己的专业尊严。
二、课堂要有激情魅力
我感觉作为一名老师上课应该富有激情,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网络上听窦老师的课就是富有激情。窦老师也曾经说过:“没有情感的课堂就像一口枯井,没有激情的女教师就像没有光泽的旧瓷器。”我在想,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课堂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是不成功的。窦桂梅老师善于运用激情去唤起学生的情感,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体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窦桂梅老师身上,我们看到的语文课堂是富有诗意的,是激情昂扬的,其他的课也应该是这样。教师要每一个神情都传播着情感,每一个动作都散发着魅力。声情并茂的讲解及其挥洒自如的.演绎,给予听课者艺术的享受。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喜欢课堂,学习成绩才会提升。
三、读书—思考—实践
通过阅读《玫瑰与》我深刻地体会到读书的重要,作为教师更应做好“读书-思考-实践”。窦老师是一名语文教师,书中写的都是她教学生活中的随笔和感想,从书中我看到了她那淳朴、自然的人格魅力,心中盛满阳光,怀着一颗感恩心为人处事的窦老师。这本书中,窦桂梅并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罗列出许多原则和规律,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入手,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我们青年老师也要养成这种习惯,读书、思考、实践,为事业而奋斗。
四、勇于创新
好教师应该具有独特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名好教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有诗意的课堂,使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塑造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民主平等;知识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学生成绩的评价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运动的。 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还应不断地改革创新,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结语
通过阅读《玫瑰与》一书,我立志做一名好老师,第一要有理想信念。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第二,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三,要有扎实学识。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第四,要有仁爱之心。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安的读后感篇2
逛书店偶得李镇西的《爱心与》,断断续续的读完,有很多感触,其中,漫溢书中的是浓浓的“爱心”,让我回味和反思。
他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作为赚钱工具。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爱的,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很明显,在这条路上,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
安的读后感篇3
?爱的》这一本书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给大家展示了各种不同的爱,有热爱学习的,有热爱朋友的,有热爱父母的,有热爱师长的……我心里跌荡起伏着一阵阵感动,如同决堤的洪水喷涌不断,。同时也受到很深很深的教诲,感觉到了世上的真爱无处不在。
?爱的》一书是由意大利的著名作家德·亚米契斯写的。这一本书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做安利柯。他记录下的“每月故事”都是身边一个个感动人心的故事。包括他父母的淳淳教诲,老师的默默辛劳和同学的团结互助,都体现了各种不同程度、但却温暖人心的爱,我仿佛融入到了故事里面,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感动之中,我也在默默反思着,我想:父母那么疼爱我们,给我们吃饱的,穿暖的,用好的,我们对父母抱有感谢的心吗?我们爱自己的父母了吗?也许,给他们倒一杯水,给他们捶捶背,问一下他们的工作情况或身体状况,听听我们诉说心中的烦恼和分享心中的愉快,父母就能心满意足了。相同,许多老师、同学也曾经帮助过我,我心存感谢吗?我是否将这种无私的爱接力传递给别人呢?我是否尽力去关心别人呢?所以,有爱的社会,才能将爱传递每一个角落,让全世界的人知道爱有多么的重要。
读了《爱的》这部作品,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让我从小开始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疼爱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
?爱的》这部作品的道理我要时刻铭记心中。
安的读后感篇4
暑假里,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这本书。这真是本好书,我一次次地被里面的故事深深打动。
这本书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安利柯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的人物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些都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书中的故事很多,但我最喜欢、最感动得是《六千英里寻母》这篇故事,意大利男孩玛尔可的母亲为了还债,漂泊到了远在美洲阿根廷的.一家商店做女佣。自从上次玛尔可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海底。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清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玛尔可想妈妈想的快疯了。他说服了父亲,独自一人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阿根廷,可是店主死了,母亲也不知流落到何方。玛尔可没有放弃,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人们的帮助,他终于找到了妈妈,他的出现也使母亲从垂死边缘找回了生命价值,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是什么动力让玛尔可找到了母亲?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一路走下去?那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子情和玛尔可坚强的毅力!玛尔可是坚强的,他为了自己的一个目标,为了家人,也为了自己,明知道前途艰险,自己的寻母之路并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出于对家人的责任感,对家人的爱。于是,他便经历着旅途的种种磨难……皇天不负有心人,它不仅找到了母亲,而且给了母亲以生的动力!
读完这本书以后想想自己,真是比不上这些人物,现在的我还时时依赖着爸爸妈妈,什么事都叫爸爸妈妈帮我;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不去认真、坚决地克服,真是太不应该了。所以,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
我相信,大家多感受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献一份爱,就多一份快乐。只有爱才使这个世界变的更加美丽。
安的读后感篇5
最近读了《玫瑰与》,这本书记录了窦桂梅老师,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显现的种种反思,记录了她对教学的积极的态度,以及对的无奈与困惑。
窦老师在书中说:“现在,我已用玫瑰的含义要求自己——像‘6朵’玫瑰那样对待同行,努力做到‘互敬、互爱、互谅’;像‘8朵’玫瑰那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关怀及鼓励’我的人;像‘19朵’玫瑰那样学会在现实中‘忍耐与期待’;像‘20朵’玫瑰那样,‘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像红玫瑰代表的那样,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像黄玫瑰代表的那样珍重自己,祝福别人;像紫玫瑰代表的浪漫那样,感受心灵的真实和独特;像白玫瑰代表的纯洁一样,一辈子拥有童年天真;以至努力做到黑玫瑰的温柔,橘色玫瑰的友情,蓝玫瑰的善良……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我晓得,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的使命。”从她的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的热爱和执着。
为了自己能像“冰心玫瑰”那样绚丽和高贵,她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个吉林师范的中师生,先从吉林一实验小学,再到北京,而且当上了北京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间受到过国家政治局常委的接见,参加过国家报告团,出版了不少专著,这些成就肯定包含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对她的付出的汇报。从她对自己的成长和成名的描述,虽有被“逼”之感,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后,所做的许多工作是很令人佩服的。
读到“要追求文章朗朗上口,要能够在大庭广众中大声朗读,能让读者不仅听见声音,而且还能看见作者的笑貌——”我似乎真的看见了窦桂梅的爽朗而热情的笑貌!她说:“无论如何也要“挤”时间也阅读,并用笔促进自己的思考——这是促使自己成长的科学途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为什么朗读水平不高的原因了。因为平时很少读,特别是像窦老师那样说的大声读。
“写作,记录着我生命一次次开花的轨迹。”诗意的语言,真切而热情,文如其人。而同为教师的我却在写作大道路上有一种疲于应付的感觉。特别是在没有什么事情可写的时候,就有一种凑的心理在作怪!没有真正陈夏鑫去写作。
读着这本书,了解了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
今后我需要像窦老师那样: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中谈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为生命奠基》、《的对话》、《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窦桂梅语)
读完名师之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离窦桂梅老师有多远?我们离理想中名师有多远?
我缺少的是名师们的那种耐力和坚持!
安的读后感篇6
文:东篱;第三编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即五种素养,第一种素养是“康健的体魄”,选了《学问之要素》、《这一年》、《每天四问》三篇文章和《春天不是读书天》这首诗歌。
固然,从所选的内容来看,并不完全是讲述“康健的体魄”的,但陶先生将其列为“职业素养”第一条的做法,令人感慨万千。
翻阅手头关于“教师职业素养”的文章、书籍,所罗列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无非都是诸如“热爱本职工作”、“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个人素质”、“深厚的专业知识”、“高效的教学能力”……等等,唯一的共同点,是都没有谈及教师的身心健康。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在谈论“教师职业素养”的时候,我们的着眼点,往往是“职业”,而忘记了,前面还有两个字“教师”。没有了健康的身体,其余的一切,无异于白谈。
学生时代,曾遭遇师范班主任在开学之际,和班干部讨论新学期各项事宜的时候突发脑溢血倒下;工作之后,有同行因急病倒在了办公室……这或许只是个例,只是和其他人一样是因为疾病的'缘故;并且,谁也无法准确保证,这是由于职业因素所导致。
但这也在警示我们:作为“教师”,在承担“职业”之前,首先也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存在的,而作为自然人的“教师”,身体构造并不会因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类的而有任何特殊之处。
所以,咱当老师的,千万别把自己当做百变金刚或者无敌超人,就算是春蚕,也得先活好了,才有吐丝的可能。
安的读后感篇7
一、多个理论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理论指。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家陶行知的理论,他的主要理论是生活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对中国传统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实践的总结与提。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正如他所说生活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的意义。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处处是。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因此,我们要抓住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二、教学实例给我们切实的实践指。
在《现代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专家的不同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
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学习了《现代理论导读》这本书,再一次丰富了我们的头脑,增强了我们下一步继续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辉。
安的读后感通用7篇相关文章:
★ 读后感作文5篇
★ 慢读后感模板6篇
★ 慢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