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和总结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帮助你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通过写作文,我们能够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追求卓越,下面是找工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曹操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曹操作文篇1
纵观历史的长河,曹操可称得上是一位令后世不能遗忘的伟人。他是一位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我读曹操,不是因为他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也不是因为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是他的人生,是用谋为墨,用义为笔挥洒出的颠颠簸簸的人生。
曹操是安徽毫州人,其父曹嵩是东汉时的高官。曹操从小非常调皮,长大后生活放荡不羁,喜欢打猎,精通骑术和箭术。现在看来曹操小时候是个不务正业的孩子。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无羁的人也会渐渐成熟,何况生于高官世家的他,更是逐渐了解社会状况。感受到了时局的动荡,常发出忧世不治的感慨。不再沉迷于“飞鹰猎犬”的他,开始发奋读书,立志要有一番作为。事实证明,曹操是一块璞玉,是一块未刷掉泥土的金子。他为孙子兵法做的注释流传千古,更让人为之惊讶的要数他那快刀斩乱麻“一次曹操的父亲曹嵩让曹操兄弟三人,在一炷香的时间捏将一团乱麻捋直,正当曹操的两位兄长苦恼之时,曹操拿了一把刀把乱麻砍成数段,曹嵩不惊反喜:我儿聪明,快刀斩乱麻,我曹家有望了。”他顽皮少年便出露锋芒。
曹操20岁时就被人推举为孝廉,不久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从此走进了仕途的大门。当时洛阳的一些豪强子弟和地痞流氓,走街串巷,敲诈勒索,无恶不作。以前的部尉也只会欺压百姓,对豪权贵族从不敢动一丝一毫。曹操当时年轻气盛,刚坐上部尉的位置时,看不惯当时的风气,再加上有其父曹嵩撑腰,变下决心杀杀豪门的威风。据史书上记载,有一次曹操到有名的富人区白马寺周围巡查,还真让他抓到了个典型,那边是当时汉灵帝身边的大红人蹇硕的叔父蹇图。曹操当场揭穿了蹇图的恶行。可蹇图不但不知罪,还辱骂曹操,最终被曹操乱棍打死。蹇图一死,一些早已对曹操不满的豪权贵族各施拳脚在汉灵帝“轮番轰炸”。有的说曹操治理的不好,还闹出人命。有的说曹操当部尉屈才,应去别处大展拳脚。汉灵帝没办法,就把曹操发配到屯丘当县令。这是曹操初入官场的第一跤。或许曹操也是从这第一跤明白了人性的多样和世事的狡诈,明白了老老实实做事正正直直做人,往往不会有太好的后果,从此与英雄无缘,变成了另一种不择手段的“雄”。
曹操此后讨吕布不成,浑水摸鱼死里逃生。败走华容道,央求关羽念旧情。被荀彧上贴辱骂不计前嫌唯才是举。不骄不馁,三分天下。曹操虽不是英雄,却这也正是我敬佩曹操的一点。他用他的人生诠释了一个伟大的概念—奸雄!
曹操作文篇2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中国主流历史,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把他定位为白面奸臣,定位为心狠手辣的坏人,然而他却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
提起这首诗,罗贯中曾在《三国演义》中说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不祥之说,“乌鸦嘴”一说似乎也是发源自这里。
可那时的曹操,本是刚刚统一了北方,前不久的“官渡之战”也才刚让他名声大振,该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却被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的“赤壁之战”活生生的挡住了一统天下的宏图大志的道路。好歹也是一个在当时有着最大的领土的',最强的军队的君主,却被两个小小的国家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再看看自己,已经是53岁的高龄了,这个年龄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已经是黄土埋到肩膀上的年龄了。于是这个老人深深深深地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时间还有多少啊,留给自己的时间,可是还剩多少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久久地凝视这十六个字,仿佛可以透过它们,看到当时这个不得志的老人不知是颤抖着双手,眼中泛着泪光,还是酣畅淋漓的喝着酒,唱着歌,大大方方地写下这两句千古绝句。怕是后者吧。双手若是颤抖,心中若是悲戚,该是写不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一气呵成的句子的。换做是别人,“赤壁之战”打击后该会退缩了,又哪里会就算心中也是悲伤,但还是会潇洒地唱着歌喝着酒,一醉方休,但他是曹操,就是天注定了他就会有着一统天下的宏图大志,他要建功立业,那是他的雄心,令人生畏的雄心。
但是说到底了,潇洒归潇洒,大气归大气,怎么说也只会是他抒发心中不得志的悲凉的方式,也还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帮助他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他毕竟还是个政治家,并不只是一个诗人,并不只是一个文客,不只是要写写诗喝喝酒来消愁,他要的是未来。于是他又从麻痹神经的酒中清醒过来,四下张望,却发现了自己的身边并没有贤士,而单凭借自己的力量,未免太过渺小更是不切实际了,于是这位老人又再一次发出了呐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作文篇3
一、狡诈多疑,心狠手辣
事例一:他在逃亡中,来到好友吕伯奢家中,误认为人家要杀他,于是杀害了吕伯奢全家,事后曹操虽然知道是误杀,但还是杀害了走在回家路上的吕伯奢。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事例二:“衣带诏”事件后,他进宫当着汉献帝的面儿杀害了怀孕5个月的董妃。
事例三:官渡之战时,许攸问他军中有多少粮草?曹操开始回答,够吃一年的,许攸不信,曹操改口说,够吃半年的,见许攸生气才说实话——只够吃一个月的!
二、聪明,会用人
事例一:官渡之战中,他得知袁绍的谋士许攸来投降,趿拉着鞋出来迎接,虚心向许攸请教破敌之计,正是因为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才获得了胜利,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事例二: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文章从曹操的祖父骂起,一直骂到曹操本人。袁绍战败后,陈琳转投曹操,曹操并没有杀害陈琳而是给予重用!
三、勇敢,身先士卒
事例一:在官渡之战中,他亲自率领5000骑兵偷袭袁绍的`存粮地——乌巢,致使袁绍军心大乱,兵败官渡!
事例二:董卓横行霸道,曹操恨透了他,趁他熟睡之际去行刺,没想到董卓醒来,没有刺杀成功,但他的勇气可嘉!
曹操作文篇4
以前没看过《易中天品三国》,只看《三国演义》,以为诸葛亮就是一神仙,曹操就是奸诈狡猾的奸贼,刘备徒有其表,只会怨天怨人,还养了个愚蠢无能的儿子。看了《易中天品三国》,让我知道了每个人物的历史形象、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以前我看到的只是罗贯中自己的理解,也就是文学形象,不能以偏概全。其中,我对曹操的认识颠覆性最大,让我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三国演义》中说道,陈宫因为曹操屠杀吕氏一家愤而离去。《品三国》中讲到,陈宫之所以离开曹操是因为曹操杀掉了名士边让,边让和曹操的.意见不合,曹操一气之下就杀掉了边让,引起了名士的公愤,这里曹操的气度狭小体现无疑,曹操有他自己狭小的一面。
曹操又是一个“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官渡之战前,陈琳写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里骂了曹操的祖宗八辈,说的话不堪入目。曹操后来抓住他,陈琳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曹操就原谅他了,让他做了自己的“笔杆子”。
曹操还特别赏识人才,曹操和袁绍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兵力是曹操的数倍,曹军战局很不利。此时曹军粮草又告罄,更是雪上加霜。正在这时,袁绍无谋,听信谗言,不但不听许攸的计策,还羞辱他。此时袁绍派拉一个酒鬼去守自己的粮草基地——乌巢。许攸看袁绍不听忠言,知道他必败无疑决定投降曹操。曹操突然听说许攸来降,高兴得鞋也不穿就跑拉出来迎接。两人交谈中,曹操开始还想隐瞒,但许攸已猜出曹操粮草也尽,曹操只好将事情告知。许攸看曹操求贤若渴,彻底决定投靠曹操。于是说出袁绍重地乌巢是软肋,建议曹操去突袭乌巢,烧掉袁绍的粮草。曹操按计行事,果然得手。粮草被烧,袁绍军顿时大乱,这一战就成了曹操和袁绍之战的转折点。可曹操也不能隐忍,许攸立功后过于嚣张,曹操一怒之下就将许攸杀了。
总的来说,曹操这个人性格很矛盾,让人纠结,既是奸贼,又是英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雄。
曹操作文篇5
前几天,我打开电视,那京剧里白脸曹操的形象跃然我眼前,他放声高歌:“世人笑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随后又是一声声滑腔润调的奸笑。此时,我不禁揪然不快。
白脸曹操的`扮相源自《三国演义》把曹操塑造成一位破坏正统,违反纲纪的乱世奸雄。但是非功过,自有后来人评说。依我看来,曹操,英雄也。
他,知人善任。
建安二十年,曹操派张辽、乐进、李典带七千人守合肥,并送一木匣,上面写“贼来乃发。”不久,孙权率十万大军来攻合肥。张辽拆开木匣一看,里面锦囊上写道:“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遂按此计,选精兵八百,奋勇出击,直捣孙权指挥旗下,孙权大惊,急退,又被张辽追击,大败而去。守合肥之战,孤立无援,十分艰险。让勇猛的张、李二将军奋兵突击,然后凭乐进的刚毅固守。这样的安排真是绝妙之极!
他,求贤若渴。
文有能臣,武有良将,是他收拾这个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和建立强魏的重要保证。
一日,许攸投奔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但一听旧友来投,连忙起床,不穿鞋袜,跑出来迎接,远远地看见了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首先拜于地。许攸一见,感慨万千。这就是一段历史佳话——裸足迎才。
曹操作文篇6
纵观曹操一生,在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纵刘备,被人打的最惨的一战是赤壁对决。最被世人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被世人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令世人争议的是曹操对历史的功过,最没世人争议的是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
是什么导致曹操被世人辱为奸雄的呢?
首先他儿时的时候他的爸爸不对他加以管教,再加上他的母亲也太放纵他,任其发展,而且那时候他性格桀骜不驯,心理过于扭曲才令他以后的性格怪异,令人难以揣测。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嘛!在文学上,他那独创的诗歌简明而要通俗易懂,才让那么多的诗人仿造他的风格来进行的。
接着曹操在政治上对待那些违抗他命令的人毫不手软,一点情面的不留,荀彧就是个榜样,就算他为曹操统一北方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因为他在众臣面前顶撞曹操,令曹操怀恨在心,后来荀彧竟被曹操陷害入狱,被毒死在狱中呢!由此可见曹操的.狼子野心有多恐怖咯!
然后曹操在为人处事方面精细、虚伪,不论他做错了什么都不肯承认,硬给部下套上。有一次,曹操在宛城下令不得践踏粮田,违令者斩,可这时候,他的坐骑突然受到惊吓,窜入粮田中,践踏了一大片粮田。这时候,他只得找来行军主薄给他定罪,聪明的郭嘉看出了曹操的心思,便见风使舵地说:“我熟读春秋,里面说了发不加于尊,您是丞相,也是行军帅,当然是尊者啦!”曹操见状只得说:“那就以发带首吧,做个教训!”所以部队纪律好了一大截呢!从这看出曹操为人虚伪。
不管曹操有多少缺点,可他毕竟是伟大的政治家,极其地有谋略,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没有了曹操,那三国历史可能会得到改写,所以曹操在三国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曹操真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曹操作文篇7
??
帐篷里,曹操正襟危坐,眉头紧锁,与谋士们盯着桌上的地图,面对将士,他可以谈笑风生,镇定自若,加以鼓励,但当他面对知情人士时他无法掩饰内心的焦虑,他不能面对袁氏兄弟这等强大敌人而无动于衷,酒盏反复热了几次,却滴水未少,四肢都已僵硬,帐篷里的讨论声不绝。帐外士兵挺直,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对面,歌舞升平,妻妾簇拥的袁氏兄弟听着探子的汇报,脸上的不屑愈加明显,最后竟不耐地挥了挥衣袖,打断了探子的报告,将士们略显颓唐,无聊地打发着日子,完全没有战争的气氛。谋士中,一部分寻欢作乐,另一部分坐立不安,想要进言,却无法见到正在儿女情长的主公。
战鼓响了,而袁氏兄弟还在为了所谓的面子将刚烈忠诚,富有智慧的谋士囚禁。结果不言而喻,冥思苦想的曹操率精锐部队击溃了绣花枕头似的袁氏兄弟。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没有退却,只有积极进取,善于思考,这就是曹操本色,这也是曹操的胜利,尽管战争并没有完全将根基深厚的袁氏兄弟击败,但此后,曹操又略施小计就完全获得了袁氏兄弟奋斗多年的硕果。
二
朦胧的'雾,无尽的烟,连绵的火,该死的风,这就是曹操能看见及感受到的,一切都还很迷糊就败了。丢盔弃甲,惨叫声不断,他的心在滴血却无能无力,他要活下去,还要一统天下,因此他必须逃,不管怎样丢脸,他都必须停过这一次挫折,重整军队,才能完成他的梦想。
终究是捡回了自己的性命,逃回了自己的大本营。失败过后,他还是他,是自信强大的曹操,没有因为挫折而气馁,沉沦。他不像其他君主总把失败的责任退给部下,参谋,杀大批人来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是将自己的过错一条条成列出来,深刻地剖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奖励大批曾提出正确意见而自己没有采纳的将士。这是曹操面对失败的态度,或许这就使他成功的原因吧。
后记:历史被文学代替,尽管他是胜利者,却背负了千古骂名,我为他不平,明明该被称颂的人,却因为不尽真实的文学而遭人唾弃。曹操在我看来是可爱的,他积极进取,善于思考,会犯错,但也知道改正,这样一位胜利者虽比不上如神人般的诸葛亮,可是如此一位人物更能让人贴近他,更能让人体会到他的伟大。历史应该是公平的,他的不凡应让更多人了解。
曹操作文篇8
穿越了时光,穿过了檐廊,将生命的绝唱留在了世间的某个地方;看过了沧桑,经历了悲凉,只愿今生的错,别再造就后世的果……这就是曹操!奸雄曹操。
我心目中的曹操,既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很狡黠的人,他爱惜人才,曹操不杀张辽想的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能扑捉机会,坚决而果断,善于把握住时机,广开言路;还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曹操能以七万之兵破袁绍七十万之众,足以显示其军事才能。曹操可以被称为三国时期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战略家和军事家。但他有时也会显露出浮躁之气,如赤壁之战。曹操因太浮躁而败给刘备。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史书曾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史书这样评论曹操也是根据曹操的一句话来的:“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这样感性的话语足以说明他并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人,他不但有“奸”,更重要的是他还有“雄”。
曹操以道、义、治、度、谋、备、仁、明、文、武十胜于天下,才有了斩黄巾、讨董卓、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miǎo)、诛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琮(cóng)、克马超、战孙权、收张鲁等杰出功绩。
我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作文8篇相关文章:
★ 竹林的美作文6篇
★ 留住美作文6篇
★ 桃花的诗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