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喜爱和思考,与他人进行深入的交流,读后感是我对书中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的思考和揣摩,下面是找工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灯塔上的光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灯塔上的光读后感篇1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心灵岛上的灯塔》。书中讲述51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让我们看出每一份成功付出的幸酸与艰苦。
其中最令我印象难以磨灭的是澳大利亚的快速滑冰选手斯蒂文的故事,在利勒哈默尔冬奥会里参加速滑比赛时,厄运跟他打了个招呼:斯蒂文被对手的冰刀割破了大腿,切断了主动脉,体内六升血就流掉了四升,伤口缝了111针,斯蒂文的下半身瘫痪了。但是正当观众为他感到不幸并且认为他已永远与速滑隔绝时,斯蒂文却在20xx年的盐湖城冬奥会上突然出现,并奇迹般成了冠军。
是什么使他获得成功的?没错,是他的执着,是他坚持不懈的毅力。虽然没说写出他怎样克服困难,怎样坚持,但是,谁能说他是坐着等等来的冠军呢?谁能说他的冠军是在街上捡来的呢?无可否认这背后一定注入了他许多努力,他的执着,他的毅力。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上帝在给你关上门时,一定会给你开一扇窗。既然命运让你经历挫折,一定也会在给你一条路走出绝境,甚至走向成功。但是,它的代价不仅仅在于你会不会选择,更注重于你是否坚持走了下去。
假如现在给你两条路,一条平整一条坎坷,有的人可能选择第一条,因为想安安稳稳地过。但是他忽略了第二条坑坑洼洼的路,也许会带领你走向成功,重要的是你会不会一直走下去。
灯塔上的光读后感篇2
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里,住着一位畸形怪人。因为相貌丑陋,他自出生起就被藏在塔中,与世隔绝地生活了五十年。父母留下的旧词典,是他认识外界的唯一窗口,在每个孤独的夜晚,点亮他想象中的世界。当他闭上眼睛、用手随意指向一个单词时,那些荒诞离奇的画面便接踵而来。——《灯塔》,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阅读这本书的时光里,每一秒都变得无比悠长。窗外雷霆的咆哮随着书页翻动渐渐隐退,只剩下海浪拍打礁石和字典砸在桌上的声响。我总是猜不到下一秒的故事发展,就像人永远找不到自己孤独的答案。一本书放在小小的床头,在一个人的夜晚给我温暖。
怪人,他与世隔绝的生活了50年,如果说他的生活是孤独的,那么他从来没有逃脱。他努力搜集大海另一端的同类们的信息,那些随海浪飘来的旧玩具、松塔、破损的羽毛球、甚至一片树叶,他都视如珍宝,利用为数不多的宝贵信息,和一本父母留给他的词典,他开始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对词典里的词语的想象是荒诞可笑的,同时又是催人泪下的。
直到有一天,渔船上新来了一位沉默寡言的水手,他用自己别样的方式,轻轻敲开了怪人心底紧锁的大门……
直到有一天,他盛装等待在灯塔的下面,他内心紧锁的大门被叩开了,他的恐惧被征服了……
克里斯多夫笔下的夸张的怪人又何尝不住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他们身上又何尝不是带着“怪人”影子。孩子们稀奇古怪的想法,荒诞不羁的行为经常为他们带来批评和责罚。然而,这背后其实是孩子们在用他们每个人所获得的知识来构筑的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外显,固然他们所构筑出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那般的不同,甚至,与现实世界强烈冲突,成为成人眼中离经叛道,不可饶恕的行为。然而、然而、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奇思妙想,他们构筑的与现实那般不同的世界,其原因正是他们所获取的信息不足。我们对孩子们的爱是那般的深厚,不想让孩子们受到任何伤害,以至于我们不约而同的用自己的爱像“怪人”的父母一样,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灯塔”,我们把孩子置于期中,孩子们所获得全部信息就是我们所给予的那本“字典”,孩子在不充分的信息下构筑的奇奇怪怪的世界也就在所难免。
在作为一名老师的生涯里我常常在想,我们常以为的问题宝宝是如何产生的,真的是宝宝们天生顽劣,还是我们把孩子困在围城中,与世隔绝让明珠蒙尘。“全民阅读我领航,书香校园我先行”倡议是多么的及时。忙碌的我们总是把孩子扔给电子虚拟世界,固然让孩子们接触到了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但是电子屏幕何尝不是竖起了一道高达的围墙把孩子关在其中。于是孩子们变得乖张乖戾也就不足为奇。在克里斯多夫笔下一位沉默寡言的水手,他用自己别样的方式,轻轻敲开了怪人心底紧锁的大门……。每一位老师何尝不像水手一样,在竭尽全力敲开问题宝宝关紧的心门,走进那些问题世界,给这些世界建立正确的维度,让这些世界充满奇幻美妙的同时又符合规律。
深处浮躁社会的我们,总想寻得一盏明净的灯光,点亮自信、善心和勇气的灯塔,让我们敢独自出航远方。几千年的人类知识宝库留给我们的这些珍藏,是最温柔而灿烂的灯光,充满力量,让我们敢于远航,有信心,有能力走进每个学生的世界,带给他们“灯塔”外世界的信息。带给他们自信、勇气,征服恐惧,不在害怕,敢于盛装站在灯塔外……
灯塔上的光读后感篇3
这本书我难以评价,只是记录一些由这本书引发的一些思考而已。
我认为我在恰当的时间读了这本书,我完全可以想得到年轻时分浮躁又懒惰的自己恐怕刚读几页就会不耐烦,或者觉得剧情太无聊,节奏太拖沓,拉姆齐夫人实在圣母之类的;如今懒惰未改,耐性倒是多了些,所以能够有余力去欣赏它。
首先,这书的重点不在于情节,而在于人与物,或者说,在于生动细腻的心理独白、琐碎却又微妙的互动以及行云流水般描述的场景概念:独白如同棱镜折射出此人丰富的形象与立场,互动编织出整本书闪闪发光的罗网,场景概念可能是我最佩服的,整个第二部全是场景,不仅是令人绝倒的描述,更衬托出一幕幕世态炎凉,而对于这些大事件只是一笔带过,甚至带着括号,仿佛字体是灰白色的,这个手法!简直!太棒了!第二部我可以反复读很久……全书里我也最喜欢这里了!文笔相当不错,有许多哲理性的片段引人深思。
其次,这书的节奏非常富有韵律性。由于大片大片的独白与社交细节,第一部的节奏相当慢,仿佛一个乐队不是演奏交响乐,而是每个乐器来一章节独奏,连接而成的文章,就连那最盛大的十五人晚宴,也是一个人唱主题,其他人在他/她的观察之下默默哼着微弱的副歌,只不过主题切换的节奏相对于之前一人一章节要快了很多而已。这种主题表达非常不稳定,因为人的心绪本来就是不稳定的,时常溜很远(斜眼看蒙田),又时常跳来跳去,然而它总是以发出思绪的人为中心,非常贴切而又形象地表述了这个人的种种个性,比如拉姆齐先生的自卑、正直、喜怒不定,拉姆齐太太的仁慈、细腻、专一的爱,如果能同这些独白中引发共鸣,那么读这本书简直如同在演独角戏一样,一会儿扮演这个,一会儿又扮演那个,每个角色之间的过渡浑然天成,其中的趣味难以言喻。而第二部,短短不到二十页的叙述却跨越了十年,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象征着一家人的兴衰,如同水银泻地一般流畅漂亮,宛若一段急板蓦地插进了慢板的主旋律,寥寥数语便打碎了第一部里那永恒的美好场景。第三部又再次回归慢板,多年后已经物是人非,却又渐渐回归到第一部悬而未解的主题中,最终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种慢—快—慢而且圆满结束的整体布局我很喜欢,第二部真的好棒啊啊啊,第三部里的种种呼应与延展非常自然,笔法成熟老道。
然后说说拉姆齐夫人——这书里的很多人物其实都值得一提,因为他们形象丰满,内涵复杂,又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不过我懒,就只说说拉姆齐夫人吧。最初读到她对于拉姆齐先生那种盲目的宠爱与奉献,她搅扰莉丽“结婚结婚我看班克斯先生就不错”到让对方觉得不胜其扰,她因卡迈克尔先生拒绝她的好意施舍而烦恼,这一类情节的时候的确引发了我不少不快,觉得这位夫人未免也太圣母且霸道。然而,读下去的时候我意识到,正如译本序里所说,“她是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尽管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很多在男性至上的社会中值得称道的优点品质,被书里书外的人鼓吹和大加赞赏,但她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奉献者(或者说牺牲者),而是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着清楚的认识,聪明敏锐且自省,也不自觉地给那些肤浅的赞扬打了脸(喂)。比如说,这书里有倾慕者认为“她像个孩子似的丝毫也没意识到自己的美貌”,然而她完全知道自己外貌的影响度,会利用,也会“她的美强加于她的那种单调的负担使她畏缩”;她对丈夫全心全意的支持源于爱,自愿地去让对方拼命吮吸她的生命力(所以看到后面拉姆齐先生失去妻子后乞求他人的同情,不由得使我叹息的同时生出一丝快意);她很清楚自己本能的好意也带着帮助他人获取满足感的意愿,会苦恼于装修所需的五十镑这样的现实,也一样有着疲惫、笨拙、嫉妒、自私和不满。尽管她的认识伴随有相当的局限性,但她的确是个高尚的人,因为她的行为起源不是一个空架子,而是建立在纯粹的修养与个人喜好之上。这个人物与我的三观可谓相距甚远,然而看着她竭力营造下的和平与宁静,我也受到了她的感染,不能完全赞同,但是可以理解,道不同,顶多不相为谋,愿她过得幸福。
灯塔上的光读后感篇4
爱因斯坦、林肯……他们都是有名的人。难道他们一直以来都那么顺利吗?不,他们都遇到过失败!《心灵岛上的灯塔》这本书就记录了名人们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
在这本书中,张海迪的故事——《有一次机会就好好活一回》使我的记忆特别深刻。故事主要讲主人公张海迪在8岁时就患了残疾。11岁时,医生就断定她过几年后,双腿就会挛缩。可她一直坚持着!终于,她逃过了这一厄运!可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在手术后,医生说病情并不乐观,张海迪可能死于褥疮——骨髓损伤的病人的一次考验!她放弃了自己吗?没有!她仍然坚持着,通过自学成为了一位医师和作家。张海迪的坚强难道不使我震憾吗?虽然困难像拦路虎那样一次又一次地阻挠着她,但是她一次又一次地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向困难低头折节!我觉得,张海迪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不是吗?因为坚强,她一次又一次地从死神的手中挣脱出来;因为坚强,她才能继续生存在这个五彩斑谰的世界;因为坚强,令她能在诗情画意的唐诗宋词中漫步,自学成才……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难题,只要学会坚强,就能获得成功!难道张海迪的这种坚强不令我佩服吗?相比我们自己,每当遇到困难,就去向它屈服,去依赖父母。现在的我们这些新一代接班人就像一艘在海上漂泊的小木船,经不起风浪与考验!经受不起生活中的重重挫折!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时代不断地进步!难道我们可以一辈子都在父母身边吗?难道我们不能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吗?难道张海迪的.这种坚强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上一年的“5·12”四川大地震中的那个“敬礼娃娃”朗铮。难道这不是一个坚强的表现吗?当救援人员为他包扎时,难道他不痛吗?他不叫一声痛,而且还用尽全身力气,向解放军叔叔们敬了一个礼!他的坚强使全世界的人感动!他和张海迪一样,同样拥有一份坚强!一份无比珍贵的坚强!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他们的这份坚强吗?
每一个人都会有成功与失败。成功的时候,我们应该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时候,我们要做一个坚强的人,总结失败的原因。向名人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坚强,学习他们的勇敢……是我们当代青少年的首要任务!
灯塔上的光读后感篇5
一座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我心灵岛上的灯塔在哪儿?读了南方分级阅读丛书中的《心灵岛上的灯塔》后,我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51位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51位名人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经历过无数的坎坎坷坷,无数次的失败。但是他们并没有感到绝望,因为在他们的心灵岛上都有一座穿透迷雾的指路灯塔。这座灯塔转化成他们的信心和动力,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使他们勇敢地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踏上了成功的道路,创造了人生的辉煌和奇迹。
这本书令我感触最深的是饱受病痛折磨的张海迪。张海迪8岁就身患重病,下身瘫痪,随时有生命危险。可她没向命运低头,一直坚持着,想尽办法与病魔抗争,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说:“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张海迪就是这样一位英雄、生活的强者!
难道张海迪的这种坚强不令我佩服吗?相比我自己,每当遇到困难,就去向它屈服,去依赖父母,经受不起生活中的重重挫折,真是感到惭愧!
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终于找到了我心灵岛上的那座灯塔,它会一直指引我前进。我们应当向书中那些成功人士学习,穿越黑暗迎接光明,遇到种种困难时,千万别当“缩头乌龟”,勇敢地面对困难,决不轻易向困难低头。做任何事情都要下定决心。
灯塔上的光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