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与同事分享教学经验的重要载体,一份生动有趣的教案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找工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设计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设计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
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儿歌引入:
学生初步体会字母具有的概括性。
同学们都熟悉这样一首儿歌吧:
1只青蛙1张嘴,
2只青蛙2张嘴,
3只青蛙3张嘴,
…
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学生汇报: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1、妈妈和淘气比年龄:
学生初步体会妈妈年龄和淘气年龄的关系:
淘气1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
淘气2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
…
如果淘气的年龄为a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呢?怎么表示:
2、摆图形:
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出示图形: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摆a个呢?
生发现寻找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寻求规律的必要性。为了简洁、清晰地表示规律,需要引入字母,用a代表摆任意的三角形。
生列式:师强调a×3的写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练习:试一试:
第一题:回到刚开始的儿歌,老师再添两句。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为什么?
第二题:哈雷彗星这道题是难点,学生容易错,让学生说出为什么。
用字母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计算公式)你能举例说明吗?
练习第三题:
还可以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举例说明吗?
练习第四题:
四、总结: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吗?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用到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学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二、活动准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三、活动过程:
1、引出话题。
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活动介绍: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五、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2、品尝粽子,并讲述。
3、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4、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5、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四、请小宝宝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
小(1):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小(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小(4)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设计学教案篇3
创意说明:
课前布置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进行扩展阅读。
教学步骤:
一、提前两周布置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二、课前任选某一章节写一篇读书笔记。
三、课堂交流读书笔记,评出最佳读者。
四、老师出示《绿色蝈蝈》的有关问题,学生作答。
五、布置作业:
细心观察某一小动物并写成文。
资料整合平台
1.法布尔与《昆虫记》
我们需要法布尔精神(见《中华读书报》20xx年5月8日)
2.扩读材料
大肚子蝈蝈
大肚子蝈蝈趴在倭瓜花上唧唧地叫着。他在得意地欣赏着自己的大肚子:“瞧,我这大肚子,谁比得了,这里面全是智慧呀。”
小蚂蚁过来了,他拦住不放,非要和人家比比肚子不可。小蚂蚁说:“我不比肚子,我还要劳动呢。”大肚子蝈蝈并不介意,因为他已经看出来了,小蚂蚁的'肚子没有他大,便得意地说:“哼,我就知道你不敢比。”
大肚子蝈蝈一边啃着倭瓜花,一边喝着露水,他完全不用劳动就可以得到食物,因此,他整天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肚子。小蜜蜂过来了,他要和小蜜蜂比肚子;小蜻蜓过来了,他要和小蜻蜓比肚子。小蜜蜂和小蜻蜓都有自己的事情,不屑一顾地飞走了。
大肚子蝈蝈气坏了,肚子一鼓一鼓的,恨透了小蜜蜂和小蜻蜓。忽然一只水牛从那儿路过,嗬,水牛的肚子好大呀,浑身的腱子肉,圆圆的肚子,大肚子蝈蝈可没法相比。可大肚子蝈蝈天生比别人要强,水牛的肚子比他大,那还行?大肚子蝈蝈要跟水牛比试比试,他一口气一口气地往肚子里运气,要用气儿把肚子充实起来。那肚子果然一下一下地鼓起来了。肚子已经好大好大了,可他看看水牛的肚子,不行,还没赶上。于是又继续吸气,一口,一口,那肚子像气球一样又圆又鼓了。突然,“砰”的一下,大肚子蝈蝈的大肚子爆炸了,成了一个烂菜花。
水牛一步一步地走了,他不知道大肚子蝈蝈在和他比肚子,更不知道因为和他比肚子,大肚子蝈蝈撑破了肚皮。他有事情,他要耕田的。后来,还是小蚂蚁帮忙,一针一线地帮大肚子蝈蝈把肚子缝起来。大肚子蝈蝈接受教训了没有呢?那还得看他的行动。
叫蝈蝈儿
最能使人意会到“立秋”已过的是那叫蝈蝈儿挑子。那一大担鼓鼓囊囊、数以千百的小笼里发出来的共鸣声,使城里人耳目一新,似乎给炎热捎来一丝清爽和喜悦。路人投之以目,微微一笑。孩子们可来精神了,嚷着,笑着,兴冲冲地捧着回家去。
乡里人摸准了城里人的脾性,不化本钱,只跑跑腿儿,就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来。捧回去傻瞅着,心里直纳闷:小小篾编笼儿,掉头转身都难,可它却闲舒安然,还不时地振翼歌吟,难道它忘却了与生俱来的那一片篷勃青翠,那湿润的泥土芳香,而满足于投饲的毛豆瓜皮以及笼中的自吟自唱!?
然而,几天之后,叫蝈蝈死了。原因是家人对它那没日没夜地劲歌产生了厌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进食,活活给饿死了。
夜半醒来,我于沉寂之中颇有一种失落之感,淡淡而又无奈。于辗转反侧之际,忽然省悟:倘它不如此地善叫,虽无进城之荣幸,怕也不至于有笼毙之命运吧?
以上两篇短文同是写蝈蝈,可将二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从不同侧面描写同一事物的方法。
设计学教案篇4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了解时代背景。
⒈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剑字,这个剑和箭一样不一样?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你知道吗?
⒉谁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指哪三国?(出示地图)它们分别由谁统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⒋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史称三国鼎立。周瑜、诸葛亮怎么会走到一起的?
⒌师出示多媒体边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三、读通读准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
①生自由读书。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
⒉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这里也提供一些提示语,看看可以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
⒊学生默读、思考。
⒋讨论交流。
⒌分角色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等。
⒍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播放fiash动画。
六、作业: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设计学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从中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并体会二者结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弹奏第二音乐曲时的情和景。
三、教具准备:
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单元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简介音乐家贝多芬,导入新课。
板书:9.月光曲
(三)讲授新课。
1.弄清弹奏第一音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音乐家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
(2)这琴声为什么引起他的特别注意?
(3)音乐家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这一段话)
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4)音乐家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
(5)音乐家贝多芬走进茅屋干了什么?
(6)他为什么弹琴?
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贝多芬是怎样说的?
(7)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
(8)为什么盲娘推测出陌生人是音乐家贝多芬呢?
(9)这时音乐家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2、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1)让学生默读,找出课文中哪些是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环境。
(2)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象看到什么?
(3)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放录相,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4)听到这首乐曲,盲姑娘的神态怎样?
(5)乐曲弹奏完了,音乐家贝多芬离开了茅屋。兄妹俩发觉没有?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6)音乐家贝多芬飞奔回旅店干什么?
(7)记的是什么曲子?
(8)为什么要连夜把它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想一想,音乐家贝多芬在散步时,有没有想到要创作《月光曲》?
(四)归纳小结:
归纳本课三个要点,并强调单元训练重点。用以联系后面几课。
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弹记),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
2、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同情激动激情)
3、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文章中运用事物和联想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写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从而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写文章时,在记事中,加上自己合理的联想,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分辨事物和联想,是这课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种知识,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还要进一步学习。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使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五)练习
1、学生朗读《月光曲》8、9自然段。
2、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设计学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三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感受阅读的乐趣,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齐读课题。提问:如果真的让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那么你认为他们会说什么呢?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地说(不会时,老师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如:大树小树苗要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地与风霜雨雪作斗争等)
(设计图图:培养口头表达力和想象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中的小树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呢?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
林的资料。指名回答。学生交流,介绍季羡林
板书:苗苗季羡林
(设计意图:了解被采访者的主要事迹,为了解课文内容、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设想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小组长做好记录,再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中激发对文本的阅读和学习兴趣,为文本打好基础。)
3、同桌讨论一下,在采访时要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听录音,课文朗诵。学生看书。
(设计意图:养成听读的习惯,边听边思考。)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ppt出示:生字词(水浒传、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起码、滚瓜烂熟、能文能理、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古文观止、绿林好汉、一百单八将、闲书)(设计意图:检查读音)
3、同桌分角色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一老一少都谈论了哪些问题?读完后同桌互相简单的
说一说。
(设计意图:角色朗读,初步了解人物的对话。)
4、组织讨论:
a、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板书:多看书三贯通学古文
回答问题,并说出对季老提出的要求说出自己的见解。
b、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板书:访谈录
(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访谈录?)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
1、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小苗和大树只是代表苗苗与季羡林吗?你觉得这题目换成是“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哪个更好,为什么?
(与二人名字相关;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题目的精妙。)
2、过渡: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说说季老与苗苗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揣摩人物的特点)
3、自由读课文,把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4、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5、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并全班对其评价。
6、师生表演“现场采访”,再进行评价。全部学生演苗苗。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与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请你评价。
五、课文总结,梳理文章脉络
从课文的谈话中,同学都得到了读书和学习的启示了吧。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如老师、同学、家长或亲友,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设计学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2、想象自己将要创造设计的新型玻璃,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生:《新型玻璃》。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你记住了哪些字呢?(生说)通过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向我们介绍的都是些怎样的玻璃呢?(生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玻璃?你想了解这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阅读,讨论,来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二、讲读第1自然段。
1、请听(放录音):“夜深了……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同学们,我们已经读了课文,知道报警的并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生:被划破的玻璃。是呀,同学们,报警的就是那被划破的玻璃。这是种怎样的玻璃?为什么会报警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中找答案。
2、指名回答:这种玻璃为什么能报警?(板书:自动报警)它可以用在什么地方?(找出一句话)从作者的描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中看出?(很多地方用到,这些地方放的东西珍贵)四个可以说明了这种玻璃的用途广泛,但这些地方用这种玻璃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板书:防盗)还有什么东西用途也很广泛,你能用上四个可以说话吗?
3、让我们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这种特殊的玻璃,这段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呢?师生小结:原来这种能报警的特殊的玻璃就是——“夹丝网防盗玻璃”它里面有极细的金属丝网和自动报警器相连,当人划破玻璃时能自动报警,它的用途很广泛,用了它是为了来防盗。
三、学习2——5自然段。
过渡: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呢?我们来个新型玻璃展销会吧!请各个厂家把自己的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向大家介绍清楚,以便大家购买。好,我们按组来介绍吧。要求:读课文,画特点,想作用,填表格。
1、分组读书讨论。填完表格的可以到黑板上填写。
2、哪个厂家先来介绍自己生产的新型玻璃,注意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①相机理解词语: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这样的玻璃碎了,也不会怎样?②变色玻璃是怎样随着阳光的强弱调节室内光线的?
3、指板书小结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4、齐读课文2——5自然段,进一步了解这些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小结:这些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四、学习第6自然段。
师:过渡:同学们,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人们指哪些人呢?在座的同学们有可能就是未来的科学家,你要设计出怎样的新型玻璃,为人们造福呢?要向大家讲清楚你设计的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同学们设计的玻璃太棒了。
五、全文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向我们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己也设计出了新型玻璃,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早日实现理想,制造出自己设计的玻璃,为人们造福。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大家!
板书: 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自动报警防盗
设计学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