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他们,一份包含反馈机制的教案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促进自我调整,以下是找工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童年》教案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童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能正确认读“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4。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浪漫的时刻,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去看看他的童年有怎样有趣的发现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5。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三、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2)在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地体会作者的感受。
四、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五、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3。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六、总结交流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教学反思]
本课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童年》教案篇2
纠结了整整三周,只为这一节课。这节课讲完了,我还在继续琢磨……
我比较小心眼,不够洒脱,一些小事,喜欢往心里去。就像飞到蛛网上的昆虫,不断挣扎,也许奄奄一息时,才知道多余的挣扎并不能让自己解脱。徒增的烦恼让我感觉工作的不幸福,也许,我该深度反思一下,首先,该让自己拿得起,放得下。
这堂课的效果是预料之中的,并不是一堂有效地课。我想找些优点,让自己觉得并不算太遭,然而,再多的优点也不如那个致命的缺点犀利。我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对于学生的交流讨论,没有给与及时的肯定和指导。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是没有条理,说出的语言不够准确,我并没有给与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有所进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得注意,对学生有效指导。
从工作开始,我遇到的学生都比较乖,我不常用激励、表扬,课堂上鼓励性的语言很少。慢慢的,形成了不及时评价学生答案的王老师,不善于用激励语言的王老师,声音没有高低起伏的王老师。本来应该有声有色的课堂,变得简单、平淡,不再吸引人。
火焰烧尽了森林,大地失去了生命,四周一片寂静。然而,没有了生命的课堂是多么的可怕。是时候该来场大雨,浇灌深埋的树种,让森林从获新生。
《童年》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热爱生活,开始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字。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易错点:“烤”的字形 拓展点:阅读童谣,提高阅读能力。
问题预设点:在学习生字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特点,提高识记效率。
教学准备:
童谣,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
?童年》,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解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
2、正音。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2、质疑、讨论。 文中有那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画、读、想,说说你的理解。
3、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
三、识字写字
1、利用形声字特点,提高识记效率。
2、重点指导易错字“盐”和“烤”的字形。
3、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四、练习
1、把自己搜集的童谣与同学交流。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完成仿写。 泥物摆满了一大片河滩,有 的 、 的 、 的 ,有 的 、 的 、 的 。
资料收集: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万紫千红的文苑中很有特色的一 束瑰丽之花。它经过民间长久流传,精炼爽口,和谐押韵,同诗歌一样具有音乐 性,它从孩子们的心理、生活、游戏情趣、 童话世界意向,以及儿童语言的感受出发,口传而成,比起大人唱的山歌、朗诵的诗歌,要开放自由得多。
童谣的特点:句式自由;结构多变;比兴特多; 声韵活泼;情趣深厚;意境清新;言语平白;顺口成章。
《童年》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缕芳吁耍训斥脾罕藤愈凌秉飕撩梳
衰绢侨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
(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
三.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童年》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作者童年时代求知若渴、寻根探究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发现”的过程,“我”的伟大的“发现”是怎么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寻根问底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人长大或变老后,常常会回乡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 舒尔伯格忘不了的是父母有趣的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
二、按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三、就下面三个问题中感兴趣的问题与同伴交流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俄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四、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之所以有个发现,一是敢于提问,二是反复思考,三是大胆想象。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第3——13自然段。
2、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俄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1)结合作者的故事,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2)结合知道的其他事情。谈谈理解。如:哥白尼、伽利略的故事等。
五、选择觉得有趣的段落读一读
先自己练读,再读给同伴听。
六、说说自己是否也有过有趣的发现。
七、总结
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候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老师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正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
第二课时
一、比一比,再组词。
{钩( ) 构( )
{防( ) 妨( )
{竞( ) 竟( )
{婴( ) 樱( )
{遥( ) 摇( )
{躯( ) 驱( )
二、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补充的成语在课本中找。
唐憎念佛——
傻子堆积木———
孙猴子耍金箍棒——
走路摔胳膊——
三、写近义词。
奇妙—— ( ) 妨碍—— ( ) 祸患——( ) 情不自禁——( ) 绞尽脑汁—— ( ) 随心所欲——( )
四、缩句。
1、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人的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
——————————————————
2、我在九岁的时候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
3、我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某些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下面的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
1、老师同意。 / 汪波小组组织这次班会。
——————————————————
2、这件事不能完全怪她。 / 他不小心。
——————————————————
3、同学们欢迎潘晴。 / 潘晴给大家讲故事。
——————————————————
《童年》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童年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语言的幽默活泼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体会“我”童年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材分析: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讲作者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不要放在发现本身,而应该放在发现的过程上。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知道“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要让学生自主读书,充分地读书,了解作者是怎样发现的。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时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学生活动:
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学法指导,课件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学校或班级):
查找工具书或资;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挂图
《童年》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发现和发现过程,感悟作者的求知若渴、勇于探索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
理解感悟作者求知若渴、勇于探索和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总伴随着驱逐和迫害”这个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人类进化方面的资料和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要同学们搜集有关人类进化的资料或者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喜欢的词语。
2、检查生字读音。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部分?依据是什么?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意思?哪部分是课文主要内容?
4、学生交流。
5、教师小结: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依据是先概括叙述,然后具体叙述,最后总结。第一部分概括叙述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第二部分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第三部分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三、理解感悟
1、自由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部分),思考:
(1)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画出相关语句,仔细读一读,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句子的意思。
(2)作者的发现分为几个阶段?(分为三个阶段:梦中飞行——为什么会飞行——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和作者大胆的猜想。)
2、再默读这部分课文,思考:
(1)作者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产生过哪些问题?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画出有关语句,仔细读一读,看看这些问题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作者有怎样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画出有关语句,仔细读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学生交流。
4、教师重点引导感悟作者的求知若渴、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丰富大胆的想象。
5、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你从作者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6、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主要从以下方面指导:
(1)作者是个充满幻想的孩子,如: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似乎想去哪儿就能飞到哪儿。”
“哈!我总算弄明白了!……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十个月。”
(2)作者是个爱寻根究底、勇于探索的人,如:
“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老师……等你们升入高年级,老师课上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嘿!终于想出了眉目。”
(3)作者是个幽默豁达的人,如: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总伴随着驱逐和迫害。”(这是个重点、难点,要指导学生举例来理解:比如哥白尼、阿基米德等为科学事业遭受迫害的故事。)
以上这些句子,要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激发热情
1、你在生活实践中有过什么发现吗?说一说。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今后在学习、生活中会有所改变吗?会怎样做呢?
五、拓展练习
搜集科学家童年有趣的故事读一读。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中的成语。
《童年的发现》作者简介
费奥多罗夫(1828—1903),曾写过很多有关俄罗斯国家历史、宗教、自然界、图书馆事业等方面的文章。在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人的思想、人的生命价值、人类与周围世界与无穷宇宙相互关系的科普文章和论述。
他是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和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最大胆的乌托邦的创始人,也是俄国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他学问渊博。据说他知道鲁缅采夫图书馆(列宁图书馆前身)几乎所有藏书的内容。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他对哲学、自然科学、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人称为“百科全书”。
《童年》教案篇8
一、预习检查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
噗【pū】脯【pú】(fǔ果脯)绺【liǔ】惩【chéng】咒【zhòu】
颊【jiá】嗅【xiù】
皱纹【zhòu】(绉纱zhòu)兜【dōu】鬃【zōng】 辫【biàn】 鼻【bí】
壶【hú】
咕哝【gū nong】诅【zǔ】
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咕哝:小声说话(多指自言自语,并带不满情绪)。 胸脯: 指胸部。
两膝: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关节的前部。 惩罚:严厉的处罚。
发绺:许多头发顺着聚在一起。 马鬃:马颈上的长毛。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丰润:丰茂滋润。
温柔: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 知心:知己。
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两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的部分。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
皱纹:物体表面上因收缩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条纹。
3、作者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生于木匠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中剧本《小市民》、散文《鹰之歌》、《海燕》等作品引起巨大反响。后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4、背景介绍:
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
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二、课文导入
?播放flash《外婆的澎湖湾》】,在这首歌曲的美妙旋律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演唱者对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时代,在人生的长河里,这是一段最美的时光。童年时代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爱的故事。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爱伴着我们成长,爱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拥有太多的回忆和幸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朋友》这一课,认识一下高尔基心目中最敬佩、热爱的童年朋友——外祖母。
三、教学步骤
⒈ 提问:朗读课文。读完全文,你认为哪句话可以概括全文的中心内容呢?
明确:“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⒉ 提问: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外祖母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同时文章的题目也是“童年的朋友”,这个题目合适吗?文章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两人的关系是朋友?
明确:①说话的语气“温暖而柔和”。
②对于睡觉问题的处理——“不想睡就不睡好了”。
③关于奶瓶的问题的处理——“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点说”。
⒊ 提问:在文章的中心句中,作者还说到:“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那么课文中那些地方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出了外祖母的爱心呢?
明确:外祖母“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她微笑的时候……闪出一种那以形容的愉快光芒”等正面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感受等侧面描写,都能体现出外祖母对“我”的爱。
⒋ 提问:本文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丰满的外祖母形象。那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⒌ 提问:通过这些描写,你觉得作者的外祖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加以分析。
明确:慈爱、开朗、乐观、坚毅、勤劳能干。
慈爱——“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话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乐观、坚毅——“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通过她的眼睛……温暖的光芒”。
勤劳能干——“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举动像大猫似的轻快儿敏捷”(表明外祖母承担着繁重的劳动和艰辛的生活)
(穿插三次对眼睛的描写)
⒍ 提问: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文章还使用了极富表现力和饱含感情的词语。在刻画外祖母形象的时候,运用了很多这样的词语,大家来找一下。作者使用这些词有什么样具体的作用?
明确:“愉快”“快活”“年轻”“明朗”“快乐”“温暖”“轻快”“敏捷”“可爱”。都是褒义词,表达了对外祖母的赞美。
⒎ 提问:同时文章还使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具体来说说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明确:①描写声音和动作的句子:“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把语音比作
鲜花,这个比喻又鲜艳又奇妙,非常富有美感,外祖母的形象也写得非常美好。
②用“驼背”比外祖母的腰,写出了外祖母的辛劳,把外祖母比作猫,调皮中写出了外祖母的勤劳能干,也表现出“我”和外祖母的“朋友关系”。
⒏ 提问:文章开头第一段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外祖母生活的不如意,也为后文写外祖母对“我”态度的温和作反衬。
四、作业布置
⒈ 有人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写人最好是写眼睛,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本文就多次写到了外祖母的眼睛,你能写写老师上课的眼神吗?
⒉ 如何理解“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的朋友”?你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朋友是谁?
用学习文中的写法,用简短的文字描绘出你心目中朋友的形象。
《童年》教案优质8篇相关文章: